@黑风集团@邱春鸣
《360度家庭财富管理》第三十五篇(连载)
第十二章 第二节
谁动了我的养老金?
案 例
在了解到第一节内容中关于“以房养老”的局限性、中国养老金体系构成以及养老金替代率不断降低等话题之后,特别关注经济动向和国家大事的刘先生在看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后,越发感到老年人口增多,劳动力供给不断下降,这将给社会经济带来长久的影响。
在快速老龄化、少子化的当下,同时还有新闻不断报道中国正在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还有不到10年就要退休的刘先生不禁开始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未富先老”的困境,刘先生和妻子是否会面临这类问题?
2.刘先生和妻子二人未来究竟需要多少养老金,才能满足与退休前同等的生活品质?
3.若刘先生想要获得踏实、安全、可以持续一生的养老现金流,他该通过哪些财富管理工具来实现这一目的?
问题1
\"未富先老”的困境从何面来?
解析
很多人尚未意识到,中国正在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以下是中国“未富先老”问题的简单推演,可供参考。
第一,人口总和生育率下降。在世界各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经济学现象,那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总和生育率(适龄女性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数量)在不断下降,例如印度2.2、墨西哥2.1、美国1.8、中国1.7德国 1.6、日本1.4、新加坡 1.1。可以发现。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总和生育率越低。少子化成了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性特点。
第二,人均预期寿命上升。经济越发达,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和公共医疗服务体系越完善的国家,人均预期寿命也越高,例如日本 84岁,新加坡83岁、德国81岁、美国79岁、中国77岁。预期寿命增长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数量会逐渐增多,并且会出现老年人数量大于青少年人群数量的现象。
第三,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人越来越长寿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此国家的人口结构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退休老年人。这里要引人一个老龄化程度转变的时间表。按照联合国的定义,当一个国家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时,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已经处于“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当这个数值达到14%时,就认定这个国家已经处于“深度老龄化”阶段。
有些国家,例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只用了20-25年就完成了这一进程的转变;而有的国家,例如法国、瑞典、美国则用了70-100年才读完这一进度条。这相对来说很“不公平”老龄化慢的国家可以有时间慢慢调整养老金体系,积累养老金规模;而老龄化快的国家则来不及完善养老金体系,也无法积累养老金规模,只能硬着头皮面对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后果综合以上三点因素,再结合国家基本养老金“现收现付”的制度,即当年收缴的养老金用于发放当年需要领取的养老金,未来缴纳养老金的年轻人将越来越少,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则越来越多,这必然导致实际拿到的养老金数额下降,社保养老金替代率逐步下降。中国老人则处于“未富先老”的困境中。
问题 2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养老金储备量有多少?
解析
在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养老金三支柱各自的作用和占比如下;第一支柱国家养老金保基础,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为养老基金的主要构成,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为辅助养老金。个人退休账户的养老金占比达到养老金总量的25%。同时,美国的养老金累计金额已经占全国GDP的145%,面OECD国家平均占比也高达49.7%(见图12-1),处于“边富边老”的状态。
而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发展较为缓慢,基本表现为“起步晚、发展缓、储备少”。@黑风集团@邱春鸣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从2005年前后才在国内开展。仅有少部分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参与其中,故体量不大,仅占养老金累计结余总量的22%。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2018 年才开始在上海、苏州等几个城市试点,累计收入保费仅10亿元左右,很难形成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样一个养老金结构之下,中国的养老金占GDP 的比重仅
为11.7%(见图12-2)。
问题3
刘先生一家需要准备多少养老金,才能满足与退休前同等的生活品质并且度过未来可能到来的百岁人生?
解析
刘先生一家为了满足养老金充足性的要求(养老金替代率达到75%),需要进行如下计算根据案例中的背景描述,刘先生为大型民营企业的高管,妻子是全职太太。刘先生为家庭收入来源的支柱,假设刘先生的年薪为120万元、折合每月10万元的收入。假设按照家庭养老金替代率为80%计算,高于世界银行建议的75%,则退休金应为每月8万元,才可满足一家的日常开销。
通过总量控制法计算,假设刘先生在60岁退休,并且刘先生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过上了百岁人生,那么他退休的时间就有40年。通过简单计算得出,刘先生一家至少需要3840万元(80000x12x40=38400000元)。这一数字可能会让读者感到震惊不已。但试想退休后的生活与工作时期基本等长,同时,随着年龄增大而来的还有更多的医疗、护理、康复等项目支出,这笔钱对于刘先生这样的高净值人士来说也应当合理。
通过总量控制法我们得出了刘先生一家粗略的养老金总量,那如果具体到养老金的构成,我们需要通过下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计算和分析。
问题 4
如果刘先生想知道自己具体需要补充多少养老金才能实现养老金目标,第一步就需要知道他在退休后能拿到多少国家基本养老金。国家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解析
在本章第一节“问题3”中,笔者曾解答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分为两类,分别是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于刘先生是某大型民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他属于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范畴,所以在此先不讨论如何计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997年,国务院发布第2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正式拉开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大幕。2005年,国务院发布第3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补充完善了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计算方式职工养老保险的管理模式为混账管理,即社会统筹账户加个人储蓄账户。目前,企业职工的工资条中应该会写明单位替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金为当月工资的20%,而个人只需缴纳当月工资的8%\"。那么,当企业职工退休时,每个月能领多少养老金呢?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公式(见图12-3),下面笔者来详细分解一下这个庞大又复杂的公式。@黑风集团@邱春鸣
基础养老金-(社会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2x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工龄)x1%,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社会平均工资x历年本人实际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算术平均数(最低为0.6、最高为3);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蓄额/计发月数,其中,计发月数=(当时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地方过渡性养老金一般为地方规定的按视同缴费工龄计算的养老金补贴。
以上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计算公式,在下一问中,笔者将以刘先生为例,计算他在退休后到底能拿到多少国家养老金。
问题5
刘先生在退休后能拿到多少国家基本养老金呢?
解析
根据上一问中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将刘先生的月薪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假设刘先生家住北京,他从2000年,也就是25岁时开始工作并开始缴纳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他计划于2034年,也就是60周岁时退休,那么刘先生的缴费时间就是35年。北京市2020年社会平均工资达到了9407元,假设以每年5%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计算,到2034年,社会平均工资将约为51889元。假设刘先生在2020年时月薪为100000元,他的工资复合增长率为7%,那么到2035年刘先生在退休前的月薪为275903元。那么他能拿到多少国家基本养老金呢?
首先,我们先来算一下刘先生的基础养老金能拿多少。
情景A:假设他的指数化月平均工资为0.6(可理解为月平均工资为社会平均工资的0.6倍),则有(51889+51889X0.6)/2x35x1%=14528.92元。
情景B:假设他的指数化月平均工资为1.0(可理解为月平均工资为社会平均工资的1倍),则有(51889+51889x1.0)/2x35x1%=18 161.15元。
情景C:假设他的指数化月平均工资为3.0(可理解为月平均工资为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则有(51889+51889x3.0)/2x35x1%=36322.30元。
由此可见,退休后能拿多少职工基本养老金,是有很多决定因素的,例如地区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本人指数化月平均工资(范图为0.6~3 倍)等。
其次,我们来算一下刘先生从个人账户养老金中能领多少。
在退休的时候,个人缴费的累计额度就确定了。但在这里我们假设,刘先生平均每年从工资里缴纳12万元的养老保险,那么他至少会有420万元的累计额度,再加上利息,假设他一共有600万元,用这600万元除以计发月数就得到了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领取额。
根据表 12-1,当退休年龄为60岁时计发月数为139个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6000000/13943165.47元。
由于刘先生从2000年开始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涉及过渡性养老金,所以过渡性养老金为0元。
那么,我们把以上三个部分加起来,第一部分按情景C测算,就可以得到:36322.30+43165.47+0=79487.77元/月。
在中国,若只依靠政府提供的职工基本养老金,很难满足养老金充足性的要求。从刘先生的例子来看,退休前个人月平均工资为275903元,连续缴费35年,退休后在北京只能领到79487.77元的养老金,仅占退休前月平均工资的28.8%。这与国际上对于养老金的充足性要求(退休前工资的75%)相差甚远,也与刘先生要求的养老金替代率80%相差甚远。
问题6
哪些财富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刘先生一家实现养老金充足性的要求?
解析
在资产配置与财富管理当中,我们应当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为将来特定时间、特定目的之下的资金使用场景进行合理规划。例如,以养老为目的的财富管理工具,应当遵循专款专用、强制储蓄收益稳健、规避风险、终身领取等原则,目的是在退休之后能作为养老金第一支柱的有效补充,提升养老生活水平。
目前我国养老金第一支柱占比较大,第二支柱发展缓慢、积累不足,第三支柱刚刚起步、规模甚微。为发展养老金第三支柱,政府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开始规划、出台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政策性产品,以扩充养老金融产品,例如养老目标基金、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信托产品,面最广为人知的、最常见的、历史最悠久的当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了。
政府在近几年推出“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并在三个试点地区进行推广,但由于受惠人群较少、税收扣除额度较低、税负偏高等一系列情况,在试点期到期之后,目前暂未推出新的“税延型”相关产品和政策。
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也是我国居民最重要的养老金筹划工具之一,一般是指人寿保险公司发行的年金型保险产品。其特点就是对投保人储蓄的资金进行长期的、统一的投资管理规划,在达到预设的领取年龄后,保险金受益人可定时,定量地领取养老金,为国家基本养老金进行补充,提高个人养老金替代率通过合理的企业年金及商业养老保险配置,刘先生一家想要实现养老金充足性的要求指日可待。下一节,笔者将重点讲述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由来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并介绍在长寿时代背景下的最优筹资模式。
专家建议
针对本节所涉及的养老金充足性相关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即将退休或已经退休的人群应格外关注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未富先老”的挑战。养老金总量不足,养老金替代率还渐降低,以第一支柱为主要构成的养老全体系不足以满足不同家庭对养老生活品质的要求,因此更应该根据家庭实际支出情况、生活水平及生活品质要求提前预判养老金的总量需求。
2、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提升个人或家庭的养老全替代率,仅依赖国家基本养老金肯定是不足的,那么就需要充分发挥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重要作用,以提升或补充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水平。用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来补充养老金替代率缺口,则是应对“未富先老”的不二法则。
3、由于我国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制度引入时间较晚,发展尚不成熟,参与企业较少,目前只占养老金累计结余的21%左右约2.1万亿元,并不能覆盖大部分企业职工,所以此时就更需要依靠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来为个人及家庭储备和补充-笔养老的专属资金。而在个人养老金中较为成熟的金融工具产品以商业养老保险为主,其一般具有对资金进行长期规划、统筹管理的作用,在达到预设的养老年龄后,保险金受益人可定时、定量地领取养老金,为国家基本养老金进行补充,提高个人养老金替代率。
寻求专业人士规划养老金。如果各位读者对养老金计算公式、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三支柱等一系列专业名词依旧不明所以,我们还可以寻找身边的专业人士帮助自己尽早规划养老储蓄。这笔储蓄就像一座高山一样矗立在远方,是我们人生旅途的必经之路,只有我们尽早去规划路径,选择登顶的道路,才能在更缓的坡道上,更加轻松地达到山顶。而那些尚未准备、秉持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心态的人,将会为攀爬这座高山的悬崖峭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
免责声明
1、本文部分内容均来源自网络,素材、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转载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2、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