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孙祁祥:险资入市是大势所趋,但切忌投机投资|“致知100人”25期
搜狐财经联合《经济》杂志“致敬建国70年”系列访谈——“致知100人”第25期(点击进入专题)
本期嘉宾: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亚太风险与保险学会(APRIA)前主席 孙祁祥
孙祁祥是北京大学保险学科的组建人,也是国际保险学会唯一中国籍董事。她被外国同行誉为“具有将中国保险教育和西方保险教育完美结合的非凡能力”,还曾于2014年获得国际保险界的最高奖项——约翰•毕克利奖,成为该奖自1972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和女性获奖人。
近日,孙祁祥接受了搜狐财经和经济杂志的联合访谈,讲述了我国保险行业的对外开放与发展进程,并展望了我国保险业的增长前景。
孙祁祥说,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狼来了”的恐惧,到“与狼共舞”的从容,再到完美胜出的转变过程。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同时倒逼了国内保险业的改革,最后实现了中外资保险企业共同成长的双赢局面。
保险业的开外是我国金融对外开放进程中最早落地的一项内容。孙祁祥认为,目前外资对中国保险业的开放程度要求更高,但是进一步的开放也并不足以撼动国内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
孙祁祥还认为,保险资金的入市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入市是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需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需要保险机构的长期且稳定的投资资金。但她也强调,目前险资入市的矛盾主要在于资本市场不稳定。
“如果资本市场发展得不好,险资被套牢,保险公司就可能面临无法赔付保险金的情形。”孙祁祥说,保险机构也要切忌以投机的方式进行险资投资。
展望中国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孙祁祥称,中国保险业人均保费的深度与密度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6%和52%,因此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1995年你从宏观经济转向保险行业,当时是出于什么契机?
孙祁祥:从本科到博士期间,我一直学的是政治经济学。博士时的研究方向是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做宏观经济、国企改革和市场经济方向的研究。
我的博士论文是《模式转换时期的收入流程分析》。我在1991年开始选题时,改革开放已有十多年了,中国经济发生了很多变化。当时关于市场经济的讨论很多,但理论界并未达成共识。
因此,我想通过对政府收支、企业收支和居民收支变化轨迹的实证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观察经济转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从中提炼一些规律性经验和发展趋势,进而形成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全面与清晰的把握,由此对改革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博士毕业后,我顺利留校,教经济学原理和股份经济等课程。1993年底,北大打算成立保险专业,院里指派我去组建这个新专业。我从来没有学习过保险,对我来说,连“保险”这个词都很陌生。于是我对院长表示,我胜任不了这份工作。
院长说,“从教学经历上看,你虽是一名年轻老师,但你的教学和科研都不错,师生对你评价都很好,你没问题的。”就这样,院长和我谈了两个多小时。他的信任让我感动,于是,我接受了这个挑战。
1994年,美国林肯国民公司资助我去美国学习。从美国回来之后,我开始从事风险管理与保险的教学和研究。2001年,我在参加一个会议时遇到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得斯坦教授。他在社会保障领域的造诣颇深,邀请我去哈佛大学经济系和美国国家经济局做访问教授。就这样,我跟着他开始进入社会保障领域,做了一些相关研究。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业界和学界都很熟悉你领衔的团队所发布的许多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和《保险市场热点分析》这两大系列。根据你的研究,目前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孙祁祥:在不同的时间段,其特征也不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保费收入和资产规模分别从1980年的4.6亿元和14.5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8万亿元和18万亿元。
二、保险产品更加丰富。由最初单一的财产保险,扩展到包括财产险、人身险、责任险和信用险四大类和上百个险种。
三、国内保险公司的数量由少变多,竞争力由弱变强。1978年中国刚刚恢复保险业时,只有中国人民保险一家公司,随后中国平安、太平洋等公司相继成立。目前我国有200多家保险公司,其中包括57家外资保险公司。
四、法制逐渐健全。从1985年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到1995年中国第一部《保险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
此外,当前保险发展环境和人们的保险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可分为哪些阶段?
孙祁祥:从发展历程来看,保险业是金融领域最先开放的行业。1992年,美国友邦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正式步入试点阶段。
1995-2000年,保险业进入规范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阶段。在这一时期,相关保险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并不断健全,监管体系也进行统一管理,经营秩序更加规范。
同期,保险市场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保险业对外开放试点城市从上海扩大到广州、北京等全国大中城市,一批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我国保险市场,投资方式也由最初的外商独资发展为中外合资的方式。
2001年,保险业开放被作为重点谈判领域,对中国入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欧美国家的保险业已经非常成熟,其国内市场已基本饱和,迫切需要开拓新的市场。对外资来说,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又在进行对外开放的中国保险市场无疑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
当时国内保险界对此非常恐慌,许多人都认为保险业不能马上开放,因为我们还太弱小了。如果立马开放保险业,国内保险业不出五年就会被外资打得七零八落,金融安全将面临极大威胁。
我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于1996年在《中国证券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保险业的态势与发展思路”的长篇专访。我当时认为,虽然外资进入中国后将使保险业承受很大压力,但同时也将倒逼国内保险业进行改革,让国内的保险公司和外资企业同台竞争。
中国入世标志着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阶段。截至目前,保险业对外开放已经超过20年。中资对外资的态度经历了“狼来了”的恐惧,到“与狼共舞”的从容,再到完美胜出的转变。
截至2018年年底,外资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占比不高,22家外资财产险公司仅占整个产险保费的1.94%,28家外资寿险公司仅占整个寿险市场份额的8%左右。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现在进一步加大保险业的对外开放,这与20年前有何不同?
孙祁祥:初期的对外开放只需满足三个条件即可令外资设立或开办分支机构:第一,30年以上的经营历史;第二,50亿美金的资本金;第三,在中国成立代表处两年以上。
除第三个条件受限外,绝大多数外资保险公司都符合条件。也就是说,最初对外开放的动力来自于外国资本的要求,是从无到有的初级的对外开放。
现在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已经20多年了,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已经相对完善,对消费者和监管政策更加了解,人员也有所本土化,而且其在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更具优势。
外资保险企业目前要求更高层次的开放。在这种情况下,外资保险业进入中国将对内资构成新的挑战。
但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外资保费的占有率和市场份额都不大,中国老百姓还是很信赖国内同等规模的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人保、太保、平安、泰康等。
总之,保险业进一步开放将对国内保险公司产生压力,同时也会倒逼国内保险公司的改革,促使内资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竞争力。
从发展趋势看,外资从整个中国市场中拿走的份额不足以撼动国内保险公司的地位。最终,双方将通过竞争与合作,实现内外资的双赢。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目前大家对保险公司的风险分散比较关注,如何看待当前再保险行业的发展?
孙祁祥:保险是对被保险人的风险进行聚集和管理,但被保险人的小额风险聚集在一起后,风险也会变大,由此出现了对原保险公司的风险进行分散和管理的再保险公司。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既有原保险公司,也有成熟的再保险公司。
我们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来分散风险。90年代初期后,我国出现了保险期货、保险互换、保险期权等风险证券化产品。不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保险风险证券化的比重仍然很小。在国际上,保险风险证券化仍未真正发展到能有效分散保险公司风险的阶段。
我国再保险需求不断扩大。虽然再保险市场在股改后取得较大改善,但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近来,大家十分关注险资入市,你认为险资入市是基于什么考虑?
孙祁祥:险资入市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先收保费,再赔付。保险是基于大数法则(Law of Large Numbers)经营的:投保人有成百上千万,但所有人不会都在同一天发生事故。保险企业一般会提取足够的保险责任准备金,当投保人发生事故时,便用准备金进行赔付。
在提取准备金赔付前,大量的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这些资金无疑需要保值增值。特别是寿险的期限相对较长,更需要保值增值。险资入市是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必然需求。
同时,资本市场也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险企资金具有规模大、长期稳定的特征。几乎在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险资都是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资金来源。
当然,保险资金的投资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目前险资入市的矛盾主要在于资本市场不稳定。如果资本市场发展得不好,险资被套牢,保险公司就可能面临无法赔付保险金的情形。所以,险资入市要确保保险资金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同时切忌以投机的方式进行投资。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未来国内保险业的增长空间如何?
孙祁祥:目前中国的保费总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与我国第二大经济体的表现较为匹配;但从人均保费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较大,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6%和52%。
欧洲、北美等区域的保险市场十分发达,亚洲作为新兴市场,其增长率远远超过欧美,但市场饱和度较低。中国是新兴市场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未来在传统保险领域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从人身险来看,国内健康、养老等长期寿险的业务发展不足。我国寿险保单持有人仅占总人口的8%,人均持有保单仅有0.13张。从财产险来看,保险赔付占灾害损失比重远低于国际上30%的平均水平。车险占比超过70%,企业险、责任险、住房险、船舶险等专业险种发展缓慢;农险产品体系单一,没有差异化、保障水平偏低。
总之,从传统的产险、寿险、责任险等险种来看,我国消费者投保的比例还很低。从行业发展来看,保险的深度和密度还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搜狐财经&经济杂志:是什么限制了保险业的快速增长?
孙祁祥:投保意识、保险产品种类以及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和管理都影响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第一,在绝大多数场合,人们购买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转移风险,减少损失,但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忽略了这一点。
第二,当前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产品的种类较少,无法很好地满足老百姓对保险的需求。因此,保险业需要对此进行改革,提供真正受市场欢迎的险种。
第三,我们当前还面临着一些新风险。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很多新技术,也带来了新的风险,这些新风险对保险公司提出了很多新要求。
(搜狐智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搜狐财经与经济杂志联合打造的“致知100人”系列访谈。)
IMF前副总裁朱民:改革者从不墨守成规|“致知100人”01期
对话张近东:企业转型要有超前规划,要谋定而后动|“致知100人”02期
对话倪光南:追赶发达国家芯片产业,要做好长期准备|“致知100人”03期
对话赵梓森:5G无法取代光纤通信,至少还要用2000年|“致知100人”04期
对话蒋锡培:企业创新要对标全球最好的企业|“致知100人”05期
对话陈晓龙:企业不要急功近利赚取利润|“致知100人”06期
对话宋志平: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有担当|“致知100人”07期
对话邓亚萍:企业家与运动员都需要有拼搏精神 | “致知100人”08期
对话陈经纬:企业经营要“有多大力量做多大事” |“致知100人”09期
对话沈晖:用户要克服电动车不安全、充电麻烦的偏见|“致知100人”10期
对话茅忠群:我为什么坚持企业不上市,不打价格战?|“致知100人”11期
对话海闻:企业家要把对社会的贡献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致知100人”12期
陈泽民:企业要对政府、银行讲诚信,要善待员工和消费者|“致知100人”13期
对话彭森:产权改革是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房产税不会增加地方政府收入|“致知100人”14期
对话邹至庄:好的经济学家需要一流大师的锤炼|“致知100人”15期
对话中国北极科考第一人位梦华:生死只在一瞬间|“致知100人”16期
对话人大副校长吴晓求:中国未来要构建全球性的金融中心|“致知100人”17期
常沙娜:敦煌的女儿|“致知100人”18期
刘积仁:企业生命力在于投资未来,东北人也有创业精神|“致知100人”19期
张跃:拼尽毕生努力去买房不值得|“致知100人”20期
陈予恕:科学研究光喊口号不行,要持之以恒努力|“致知100人”21期
季晓南:国企应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用市场方式管公司|“致知100人”22期
对话冯仑:未来地产行业会没人关注,正探讨星际移民的方法|“致知100人”23期
高尚全:对各种所有制要一视同仁,华为成功的首要原因在于员工持股|“致知100人”24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