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艺术创作中如何在材料和形式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 不如一见No.60
“相形之上”徐静个展于2023年5月21日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持续展出至6月4日结束。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徐静继2019年“素”之后的又一次个人风格的全新呈现,呈现了17 幅大型抽象绘画作品,分为 “本源”“一种永恒”“无限”“绝对值”“平衡”等几大系列,是近年来的新作。
搜狐文化也在近期专访了艺术家徐静,徐静老师也为我们分享了她本人对本次展览的作品总结和对创作思路的深度思考。
搜狐文化:徐老师好,感谢您接受搜狐文化频道《一见》栏目的专访,近期您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举办了“相形之上”的个展,各方面反响都很好。那么请您给搜狐网友介绍一下本次展览的概况。
徐静:这次的“相形之上”的展览,一开始预计是展出24件艺术作品,但是后来实际上我们等于说挂画的时候,因为场地有限,然后作品又偏大,所以正式展出的是17幅作品,主要是在疫情期间这几年创作的,一个阶段性的作品的汇报。然后等于说它的展览的系列,有五六个系列,基本上是“本源”、“一种永恒”,还有“绝对值”、“平衡”、“无限”这几大系列。
搜狐文化:这些系列您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徐静:其实这几大系列都围绕两大主题,两大主题基本上一个是对于空间的探索,还有一个是对关系的探索。这个空间的探索,咱们往宏观去理解的话,可以说是宇宙中的空间,星际空间、物理空间等。微观上理解是说个人内在的,心理上的空间,或者是人和人之间,也是社会内部的空间结构关系的一些探索与表达,然后这个空间又联系到了一个关系,这个关系也是个人和自我的意识,或外界的意识之间的,这两个之间的关系,还有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关系,总体来说,是一件个体事物和一个大的集体之间的一个关系,展开来说的话,主要的两大主题,一个是空间,一个是关系。
《一种永恒》系列二,2017-2019年150*200厘米,厚6厘米矿物颜料,石墨,亚麻布,木板
《本源》系列六,2020-2022年150*200厘米,厚6厘米矿物颜料,有色土,金箔,亚麻布,木板
这几个系列都是围绕这两大主题的,当时我记得“无限”系列是探索空间关系的一个起点,应该算是“无限”系列,它是有一个自我空间打开的一种方式,当时一开始创作的时候是这种想法,但是后续可以把它引申成很多的意思,包括很多朋友、老师解读,随着大家参与的更多,讨论的更多,可能也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就打开了,尤其是2019年的展览,其实“无限”的系列,是有两张作品参展的,当时通过那个展览以后,也是有一些新想法,把一个单向打开的空间变成了一个,等于说向内观的自我封闭的一个空间也好,或者是深挖的向内寻找一个空间也好,空间内部的一个关系和关系,或者力量和力量,或者像有些老师说阴阳也行,你怎么去理解都可以。它的两种关系之间的或者多种关系之间的一种平衡,一种较量,一种对峙,或者是对一种视觉的传达,就是对于空间的一个探索。同时也涉及到关系,比如“本源”说的就是放开和纠缠,挣脱和一种拉扯,是有很多这种细节的,通过这个画面去对细节的点去解释,那么解读的人,也可以通过画面,对于这些个细节去联想。
搜狐文化:徐老师我们知道您是一直致力于这个材料的研究的,并且您在这个作品当中运用了,比如说这个矿物色、有色土、金属箔等材料,那么您是如何在材料和形式之间找到这种平衡点。
徐静:我认为对于材料的倾向或者喜好,它是跟个人的审美有关。我是比较喜欢自然的东西,我从小住北京语言大学宿舍区,我们对面就是中国地质大学,在地质大学里面,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像小山一样的放废弃标本的地方,我们那些小朋友周末或者是平时放学早的话,可能就会跑到那边,去捡一些石头什么的。所以当时我记得我捡了好多,什么鱼化石,植物化石,后来搬家的时候都给扔了,可能父母就不太注意这个,但是那个时候印象是蛮深的。然后自己平时还喜欢跟小朋友在沙堆上捡一些小的鹅卵石(戈壁滩的沙、小玛瑙籽料),捡了好多,我一直保留到现在,它也是一个比较美好的记忆。
像这种石头的质感,它的颜色、材质、坚硬程度,我都特别感兴趣,那个时候(上小学)没有专业知识,全凭感觉。我记得我当时买的第一颗青金石是在花鸟鱼虫市场买的,还打磨成了一个水滴形状的小石头片,后来送给我一好朋友了。那个时候是第一次接触到能够磨成矿物质材料的天然宝石。所以有很多因缘就打下了一些基础。
然后我再谈谈我绘画的一个过程,画画我是从小就喜欢,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里面也会送我去参加儿童美术兴趣班。从小我的绘画能力就不错,画的型比较准,那个时候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所以当时受老师的一些正面的表扬,包括一些家长的引导都有关系,所以画画这个事情,是从小的一个兴趣爱好。现在想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兴趣爱好和画画相辅相成的就成长起来了。 然后进入大学阶段,我大学是上的首都师范大学,一开始我学的是油画,因为我小的时候比较喜欢油画,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当时画了一张《手捧鸽子蛋的小女孩》,那张当时我是10岁左右画的,画完了以后,老师也挺惊异的,说你这个画是谁教的,我说没人教。这张画是让家长给买了一点油画颜料,自己琢磨着画的,画的人物神态各方面都特别像,然后上了大学以后,我就一直喜欢油画,可能也跟这个有关系,那个时候也看了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那个时候可能还是从月历盘上看的,后来接触到了油画以后,我就发现油画跟我自己的审美取向,实际上是有不统一的地方,因为我觉得油画的那种油油的亮亮的那种感觉,不是我最终喜欢的那种质感,可能跟小的时候接触了很多石头这种质感有关系,包括我们当时捡石头的时候,这个石头有透明的、不透明的、反光的,还有偏亮的、玻璃质感的、乌光的,完全是像泥土的那种沙土质感的,自己都区分的很清楚,实际上自己在脑子里,算是一个初步的审美。
《平衡》系列一,2020-2022年150*200厘米,厚6厘米矿物颜料,有色土,银箔,亚麻布,木板
所以当时,等学画了以后开始接触油画,我就觉得油画的这种油亮的东西······自己审美趣味就蹦出来了,慢慢的喜欢那种油少的,哑光一点的,后来我学习了坦培拉了以后,我觉得坦培拉的材质感觉,比油画的材质感觉更贴近我自己的审美,所以又画了几年的坦培拉。坦培拉的特点,它是乳液为媒介剂,乳液就是油性的跟水性的混合,一半一半混合完了以后把它调匀了,变成媒介剂,我们所说媒介剂就是粘合,然后来调化工色粉,我们当时学画的时候用的,我记得是前门化工店的染色粉,应该是染料,那个色粉是已经非常细了,你就调鸡蛋黄,用鸡蛋黄来做媒介剂,调各种颜色,灰调子什么的,都可以调的出来。但是这个画也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后续也是跟同学们交流,这种材料怕光,光照时间久了以后,尤其是你在画廊或者是家里面一个固定的位置摆放的时候,如果长期被光照,它的颜色会偏黄、偏绿,整个色调会偏调。后来我们也想了一些补救的办法,比如说你用一些意大利色粉什么的,可能能阻止它变色或者是变得缓一些,可能跟色粉的稳定程度有关系。所以坦培拉这种绘画我画了一段时间,但是那个时候还是偏具象,尤其是那段时间,我还是偏画人物写生,画得很写实。
后来画了一些偏轻松一点的人物的形象,有点偏卡通,但是没到卡通那么夸张的程度,所以总结我的绘画过程,其实是从一个具象向抽象的转变。
然后一直到2009年, 2009年去央美的壁画系的综合绘画高研班接触到了画岩彩画的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胡明哲老师,当时看到岩彩了以后,它既有我说的那种乌光的,也有闪光的,唯一不同的是你最后画面完成了以后它的媒介剂是隐到后面去的,它不在前面,既没有亮光,也没有哑光,它是没有光的。但凡画面上有反光的,都是一些材料自身,就是我们说的,这些颗粒自身的反光点,我觉得这个审美就是像极了我小时候我采集的石头,比如说化石都是乌光的,有个别像煤的那种质感的,它是亮的,但是其他的那种像页岩什么的,它都是乌光的。所以岩彩的画面的质感,跟我的审美的取向,属于高度吻合,所以我就觉得这个方向挺好的,我画了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最初的几年间,是对于绘画的探讨,对材料的探索,自己先是去摸索,因为就像你穿衣服一样,你上来你不知道衣服的质地,是棉的还是麻的,还是尼龙的,对吧?它哪种质地穿起来都不一样,你都得穿一穿,试一试。对于这个材料上面也是要先画一画,试一试,所以最初的几年间,都是在自己的小幅画面上去尝试材料的效果,多遍的去重叠的过程,它会呈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比如这个材料你画10遍是什么样子,画20遍是什么样子,画30遍什么样子,都不一样,而且我用的这种方法,其实跟我当时画坦培拉很像,因为坦培拉是多遍,很薄,我的材料使用也是多遍、偏薄。所以后续我的很多的作品,到后续创作的时候都是一个多遍涂抹,然后每遍比较薄的这么一个状态。至于说材料和画面达到一种平衡,这个也是跟当时2009年前后,我对画面的一个整合有关系,因为在2009年那个阶段,正好是我想把画面从一个具象写实,转到一个偏简的方向上。因为我这人其实平时说话不多,表达清楚了就少说点,所以画面上也是这样,就是说我能少画点就少画点,只要把我想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我就以最简约的方式出现。等于说从2009年到2019年做展览,再到经过疫情期间,在家和工作室里面,创作的这么一个过程,最后形成了现在目前创作的状态。
它的一个平衡就是,你在画面上做减法的时候,材料上的一种适度感。它的平衡的基础是对于材料的了解,和自己对材料审美的判断。至于它的厚度,还有它的材料、媒介剂、偏浓、偏薄、偏厚,这个都是根据自己后续转化的效果。
搜狐文化:徐老师您近年来,曾经三次去新疆那边,考察的洞窟的壁画吸收了传统壁画的精髓,您认为东西方的宗教壁画,哪些点令人印象最深?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
徐静:我觉得东西方壁画,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它的视觉感受。西方不同于东方的视觉效果,可能跟它的当时的这种宗教类的宣教的功能性有关系,同时跟东西方不同的审美的这种基础背景也有关系。那么像西方的壁画,我最喜欢它的材料感,我觉得可能跟我小时候接触矿石,原石有关系,所以对它的这种比较乌光状态,就是我说的那种壁画状态,全是颜色自身的一个颜色和材质,它的材质属于是那种乌光的。
你在东方壁画里面,虽然传统的古典壁画,它是把材料研磨得很细的,因为你材料研磨的越细,它的延展面积越大,其实对于他们来讲就越节省,从材料角度,也是要讲究他们的成本,所以这个是古典壁画的一个特点。
但是在我们洞窟考察的时候,一些材料晶体的还是能看到的。比如说像一些青金石,你仔细用冷光源的光去照的时候,你反复移动光源的位置,它是有一些闪烁的。
东方和西方壁画里面它们的共性,都是天然的材料,也就是说用的有色土、矿物色,就这块东西方是一样的。
那么西方可能加了一些偏动物性的材料,或者是偏植物性的颜料在里面;东方壁画也基于有色土、矿物色,还加了一些比如说咱们碳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像墨,像那种用植物或者是动物的骨骼烤到完全碳化,黑了以后,然后给它加到媒介剂里面,作为一种黑的颜色去用。
这个是东方跟西方壁画的一个共同点,基本上是源自于一个天然的物质材料,加媒介剂,然后不同地方就是媒介剂不一样,东方的壁画我们叫干壁画,干壁画是一个什么状态,有点像我们现在装修完了以后,把墙先用水泥、砂浆,然后白墙,白墙上面再画,这个时候你在白墙上面画的时候,它是要加媒介剂一层一层的,一层画完了以后干掉,干透了以后再画一层,这个是干画法。那么湿画法相当于是砌水泥墙,水泥还没干的时候,你就把这个颜料就融在水泥里的,但是它现场的东西不是水泥,我只是说打个比方,就是说相当于你媒介剂支撑体,支撑体没干的时候,这个颜料是直接融在支撑体里面就画上去了,它跟它的结合是同一个时间段,墙干了这个画也干了,它是这样的,所以那叫湿壁画,所以东方壁画跟西方壁画的最大区别:一个是它画法不一样,还有它媒介剂方法不一样;再有一个就是它的审美,透视点,我们讲的东方壁画,它是很多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它是一个散点的,而且是一个平面的,有点像剪纸,就是简单的用勾线给它勾勒了一下,但是我说的这种就是审美的特点,不能贯穿在整个的东方壁画里面。比如说像龟兹壁画里面,它的有一些早期的龟兹风,它跟我说的还是不太一样的,还有一些浅浮雕式的描绘。那么壁画在西方的绘画的风格里面,它是有透视点的(多透视点),所以你经常看到它们是一组,比如说一组人在天上飞,然后一组人在这边打仗,它其实跟咱们建国后的有些壁画的风格有点像,也是群组的这种方式。
搜狐文化:徐老师您好,是因为您作画是需要很多这个矿物材料,您是如何收集整理这些绘画素材的呢?另外就是说这些艺术作品在保存上应该注意什么?
徐静:我们这种以材料绘画为主的这种绘画方式,材料整理起来是比较麻烦的。我通过这些年的绘画经历和体会,收集材料也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入门级的,先买了好多种类的材料,基本上一种材料一个小罐,给它收纳起来。后来经过一段时间体会以后,开始对材料有自己的喜好了,某些材料你特别感兴趣的时候,你也会跟它们交流说,这个材料是用偏石头、偏土是哪种材料做出来的,然后自己到野外或者去考察的时候,就会慢慢收集一些这种材料。
当时也是跟着胡老师去广西去采风过,然后我们在广西那边,有色土资源特别丰富,所以在当地也采了好多材料,回来我们会把它们分装,就是买的宜家的塑料盒子,方形的塑料盒子, 然后先把它分不同的箱子分好,分好了以后有时间的话,我们再进行研磨清洗,然后把它晾晒,干了以后可能经过驱虫,经过去杂质的一些步骤,然后干了以后用作绘画的,当然自己制作材料已经是第二个阶段了。到了第三个阶段,已经没有时间忙于制作材料了,基本上又返回到,从大厂或者是个人的小作坊里面,去买一些现成的,人家制作好了的,因为没有时间做这些太过细的一些工作。那么我们买回来了以后,有的时候人家是成桶的发过来的,有的时候可能按密封袋的那种包装袋,那么回来以后我们还会把它分在像这种瓶瓶罐罐里面,就是根据不同的颜色,大体给它区分一下,然后根据需要,把颜色分选出来。
展览现场 《本源》系列,2017-2018年150*200厘米,厚6厘米矿物颜料,石墨,金属粉末,亚麻布,木板
作品保存上就是尽量避水,尽量避开风长期的直吹,你放在室外吹的话,当然室外有室外的媒介剂,如果你没有说固定到说特别坚硬的媒介剂,特别抗腐蚀、抗风化的这种,如果放在室内尽量避免它直接长期吹风,避免水,避免长期吹风。再一个就是不要用硬物去划它,划伤了以后很难恢复。然后就是不要碰油,因为我们这个材料它是偏水性胶的,它如果碰油的话,就像咱们水泥上,滴了一个油点,它去不掉。如果在那种特别潮湿的地方,比如说南方、上海,如果短期几天,问题不大,如果长期保存的话,最好就能放在一个恒温、恒湿的这么一个环境里面。这样它画的长期保存,因为他们那的湿度相当大的,跟北京这边没法比,所以它是必须要有一个除湿的环境的。
搜狐文化:徐老师你好,近期我们知道拆的ChatGPT十分火爆,那么您认为去积极拥抱这个ChatGPT等这个新的技术,就是用来创作,还是说继续保持自己的艺术节奏?
徐静:这个问题我也有朋友讨论过,我觉得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是不反对,有时间的话,有兴趣的时候我可能也会了解这方面的技术。但是对于说以后的艺术创作,比如说大众层面的,艺术家们,我觉得可以,我觉得尤其是有些年轻人,包括我知道周边的一些朋友,也已经开始尝试了。
搜狐文化:给网友介绍一下未来的传统规划,或者说展览的一些规划。
徐静:我是希望这次展览了以后,自己会对自己的作品和艺术创作有一个更好的梳理,然后有些该坚持的艺术思路去进行创作的,那就再往前走一步。然后有一些可能有些细节需要调整的,可能也会调整一些。希望明年再有一个展览,大约是这么一个进度,可能每年有一个展览,希望是这个样子。
文/袁立聪 视频/张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