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开新展啦!220余件(组)考古化石讲述百万年人类史
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新展陈列,在国博南3展厅,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用200余件(组)考古化石,为观众讲述讲述人类从猿到人的百万年活动历程。
本次展览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展览依托两家机构的丰富馆藏,通过物竞天择、矗立东方、智慧灵长、现代之路四个单元的220余件(组)展品,由脊椎动物从鱼到人的化石证据展开,将近百年来中国在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古DNA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展现出来,系统讲述人类从猿到人的百万年活动历程。
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 党委书记 邓涛:我们中国这片土地上,能够发现的人类生存过的证据,超过了二百万年,而我们能够直接看得见的人类的化石——元谋猿人,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实际上他们在我们这个大地上奠定了人类从自然界演化的阶段,到我们文化的起源,到文明的起源,到中国的整个的历史的时期,我们多姿多彩的变化,都有人类学演化的基础。
从1929年周口店遗址发现北京人第一个头骨化石起至今,我国境内已有70多处遗址发现了史前人类化石。分布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元谋人、蓝田人、金牛山人、山顶洞人等诸多古人类化石,连同大量伴生遗存,共同构成了古人类学研究的直接证据。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策展人 王月前:要选取典型的能够体现人类发展历程,能够代表人类发展不同阶段的有里程碑意义这种重要发现。
作为最新、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和新人群代表许昌人头骨化石,也在展览中亮相。
中科院古脊椎所古人类学专家 研究员 吴秀杰:我们证实在距今10万年以前,在中国的境内有一些特殊的古老型人群。这个新人群的发现,打破了以往中国境内简单人群的一个类型。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科研考古工作者将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图像分析等新技术手段应用于古人类研究,尤其是对古核基因组捕获技术的突破与应用,通过微量的DNA片段揭示群体遗传特征和人类演化特点,从而揭示了近万年来中国人群南北方分化格局以及南岛语系人群的中国南方起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这些成果填补了东亚史前人类遗传基因的空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