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明很好,为什么总说自己“不够好”?
年轻人演年轻人
在《1921》的正片中,张国焘与共产国际代表会面的段落仅有短短地几分钟,但那种矛盾、复杂、紧张的气氛足以被呈现出来。
电影上映后,演员韩东君被观众评价为“眼中有戏”。他在英语台词中的英式发音,也极大地还原了那场谈判的氛围,令观众印象深刻。
关于这场戏的表演,韩东君回忆说:“也不能说力量吧,我觉得他的眼神还是有一些东西的。”台词方面,英语也是需要注意的细节。在准备阶段,韩东君了解到,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英文发音多为英式。此前,他在加拿大留学,英语是美式发音。为了片中与共产国际代表交流的戏份,他特意找了一位英国籍外教,做语言上的指导。
有机会参演《1921》,对于韩东君来说,既是一种机缘巧合,又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把观察作为方法
进入到《1921》剧组后,韩东君很兴奋。他沉浸其中,即使没有自己的戏份,也会留下来观察。
在他看来,这是一次难得的与优质班底学习的机会,不舍得放弃。他观察到黄建新导演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史实的考究,到包括服装、道具等在内的一切都要贴合真实;也观察到很多演员表演经验丰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各有特点。
观察是他的习惯,也是他的方法。事实上,韩东君喜欢观察,不仅仅发生在剧组里,在生活中,他观察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和事。
“今天我见到你了,你是一个感觉有点腼腆的人,你的动作,你的表情,你的说话方式,你的说话声调,我可能就记住了。当我再演一个腼腆的人的时候,我可能就会想象一下你的形象,再结合我的理解。我就会这么演出来。”
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微妙情感,似乎是他从小就具备的特质。在温哥华留学时,为了赚些零花钱,韩东君打了几份零工,有机会见到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人。每个有特点的人,进入到他的视野中,都会被记住。
他像《海上钢琴师》中的男主角那样,观察着眼前的客人。“这个人挺有意思,这个表情代表他难过了,那个人好像伤心了,那个人我看他特高兴。”韩东君常在脑子里这样想着,“可能我记忆也挺好,观察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人物记住了。”
年少时,这些观察可能是出于无聊,也可能是下意识的行为。成为演员后,这些细节变成了韩东君脑海中存储的用于表演的宝藏。“当我在演一个角色,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能很快地把相似的人从我的记忆中拎出来。”
百无聊赖的时候,他也喜欢去海边坐着,一坐就是一整天。各种各样的人在海滩上出现,有情侣在恋爱的,有闹分手的,有父母带着小孩玩的,也有形单影只的。形形色色的人构建了他的记忆库。
“把这个提炼出来之后再放大,他就是一个鲜活的角色。”
不同的地域带来的心境变化,他也会记住。去高原会紧张,因为缺氧。那种紧张感在演戏的时候也能派上用场。哪怕只是一片叶子,“它自然下落,飘在地上,风吹着它在地上滚,都是一个节奏。其实,演戏最关键的是节奏。”
相信惊喜在后面
然而,找到节奏并不容易。观察力像是一种天赋,帮助韩东君更快地成为一名演员。但他知道,对于表演这件事来说,从一只脚踏在门口,到真正迈进去,中间则是另外一番过程。
影片杀青后,导演金沙对他说:“你应该当演员。”他相信了。
“你们支持我,我很高兴。不支持我,我也要干这事。”父母拗不过他,终于允许他放手一搏。2012年,20岁的韩东君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
相信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扮演的人物,相信自己的对手,然后相信所有一切发生的事情——“只有你相信了,你的表演才是真诚和自然的。”
“很多演员说我哭不出来,或者是我笑不出来,其实是你还没有真正走入那个角色,以及当下的那个环境吧。”他告诉《博客天下》。
在对自己童年及过往的描述中,他形容自己贪玩、不爱学习、三分钟热度。但决定成为演员后,他憋着一股劲。“我说我一定要变成三好学生,一定要试试拿奖学金的感受。高考结束后,老师嫌我胖,我就一定要减下来,最后16天瘦了20斤,从170斤瘦到了150斤。”
从那时候开始,韩东君认为没有“做不到的事”。“从小一直做不到,长大了我说必须要做到。”他因此变得自律,健身的习惯也开始养成,“我怎么练不出来腹肌来,都是人,为什么别人可以?练呗。”
他也习惯提前做足功课。拿到剧本后,在还没有进组和定妆时,他便会拿出大概50%、60%的感受,边读边演。大脑中不断勾勒出大致的场景——布景是怎样的,有几个机位,镜头分别在哪儿,需要几组拍完,用不用补特写......
“其实在我真正去演的那一天之前,我已经演过好多遍了。”
在接受《博客天下》专访时,他说:“惊喜永远在后边等着你,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多做一点。这件事我验证了好多次。”
突破自己
其实,在韩东君的身上,“多做一点”的精神早就存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更像是一种“运动员精神”。
演员的身份之外,他是一名车手。后者更早地占据着他的生命,也塑造着他的性格。
得益于父亲的职业与爱好,韩东君第一次独自骑摩托时,只有5岁。那是一辆80CC的迷你职业摩托车,上车后他的脚尖还够不到地,需要父亲出手相扶。他曾向媒体形容这种感觉:“你跟风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它打在你的头盔上,你在拐弯,你在操控,你的身体有最直接的一个反馈。”
2013年,还在上戏读书的韩东君,正式拿到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赛车驾照。“运动员就是不服输,而且永远想要去突破,去挑战自己。”这种进取的精神与他在表演上的付出一脉相承。
与此同时,韩东君也把赛车与演员的职业衔接起了来。在速度与专注中,感受被放大,这份感受又和表演产生关联。他告诉《博客天下》:“好多人觉得,演员不就是演嘛,跟你的身体感受有关系吗?其实是特别大的关系。”
在韩东君的形容中,赛车需要有冲劲,这份冲劲为他带去了演戏时“情感的爆发”;冲劲之外,更需要细心与专注,“你在诠释一个角色时需要非常专注地进入角色,和开赛车时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是一个道理。”何时刹车,何时选择合适的路线,何时超越别人,都需要精细地把控。
“它有点像心电图,是跌宕起伏,而不是非黑即白的。这个过程中不单单追求的是速度极限,更需要快慢结合。演戏也不是拼命去演,而是需要一个节奏,松弛、收紧。”
对于这个深入人心的角色,韩东君并不困惑于被限制。他觉得自己从不在舒适区停留,是一直想要突破和打破的人。
“有没有觉得自己不太能演的角色?”面对提问,韩东君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没觉得,对,我觉得你敢找我演,我就敢演。”这份“敢”正是赛车所赋予的。
爆发、观察、专注、感受。演戏与赛车,在韩东君身上,双生反哺。
“任何一位赛车手都想会赢,因为比赛成绩是你水平的唯一证明。”
这是赛车唯一没有入侵演戏的一点。韩东君深知,表演不注重输赢,而在于配合。“无论你演什么角色,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你把对手抛给你的东西接住了,然后你给人回的也很舒服,才是成功的表演。”
在演戏的精进上,韩东君总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无所谓自我怀疑或是激励,单纯地因为表演“是一个一直在学习的过程”。“时代的变化,你身边人物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永远都是新问题,永远都要学习。演戏和读书是一样的,读到老,学到老。”
“你突破了自己,原先所达不到的那个点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这份他口中的“不够好”,终于有了诠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