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之后,我对于社会、传媒、文化的认知改变
事实上,我们的认知性,是会随着“位置”的浮动而改变——尤其是在经历了人生的浩劫与磨难后。
因此,对于“认知性”的理解,我个人认为——要建立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客观性的解读,再决定“取舍”。
直到七年前,我的户口本“婚姻状况”一栏里变更成“丧偶”这个冰冷的词汇时——我对于社会、传媒、文化的认知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对于成年人而言,最应该的就是吞噬所有的负面与消极,我也不例外,对于事实,只能接受。
下面,我将从我个人的视角与变化来浅谈一下对于社会、文化、传媒的认知转变。
当然,也并不一定正确性。
首当其冲的,便是对于“文化”认知的转变。
比如,有的表演者演“智障人士”——台下一片欢呼!
比如,有的表演者演“残疾人士”——台下也一片欢呼!
比如,有的表演者演“精神患者”——台下也一片欢呼。
是的,我再也没笑过,甚至,我的意识里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何一点人文性都没有?
然后我又在思考——如果我们的后代也是这样一个扭曲的文化认知性,那是不是已经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但,我又明白,真正有能力去改变的,是我们的传媒——很多认知性的灌输都是由我们的传媒塑造的。
比如,“成功学”;比如,“富人思维”;比如,“穷人思维”等等———事实上,这个世界压根不存在什么“成功学”、“富人思维”、“穷人思维”——这些新颖的“认知性”,事实上,都是通过传媒来塑造的。
当然,背后的牵涉往往是最直接的“商业”利益。
甚至,许多视频里,一个8岁左右的孩子“背稿”那样演讲“成功学”——孩子的肢体语言、表达方式,现场音响的烘托,底下一看就是“托”的兴奋度——
这不就是传销吗?
是的,可我们又无法抓到他们的把柄,让他们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是的,他们游走于法律的底线边缘。
人为什么离不开教育?——教育的价值核心是什么?——健康性!
没有健康性的价值观,未来,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的后代,又如何能拥有健康的认知性!?
——END——
文|一三零一
第二,情趣观点开荒者
总之,随笔较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