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发达国家不流行移动支付?无现金时代有多危险
为什么发达国家不流行移动支付?无现金时代有多危险
在实名认证和移动支付的双加持下,就连乘坐火车都已经有电子票出现了,再发展下去,身份证除非特定情况下,很可能都不需要随身携带,通过网络身份证就可以完成相关的安检手续了。
和中国盛行的移动支付不不同,在美国或欧洲发达国家,移动支付的接受度很低,如此便利的生活方式为何不被接受呢,其实这和他们的长久以来的支付模式和思维认知有很大关系。
历经70年,完善的信用卡消费制度
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人们习惯提前消费,就是所谓的“今天花明天的钱”,由此产生的消费信用和消费体验也成为核心焦点。
而起源于1950年美国信用卡行业,相较于移动支付,信用卡行业制度更加规范,更能同时兼容消费信用和消费体验两大核心焦点,自然也就被广大消费者和商家所接受。
同时对比现金支付,更像是另一种形式的“移动支付”。
一位中国留学生曾列举过信用卡消费的奖励好处,首先就是消费返点,基础返点率是1%,也就是说,消费满100美金即可得到1美金返利,不同的信用卡返点率也是不同的。
有的信用卡的返点率是3%或5%,如果再遇上某些银行和商家的大型联合活动,返点率甚至可以达到10%,一些高端人士的信用卡,不仅可以消费返点,还可以将点数兑换为航空里程;
第三,部分信用卡在12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消费后只要支付最低还款金额,可以不用将全部款项还清,也可以算作另一种形式的分期付款。
如果上述奖励好处更偏近“诱惑”,那么信用卡的先行赔付就是一种良好的购物服务和保障了,在通过信用卡消费后,消费者对货品不满意,但商家拒绝退货的话,这个时候可以致电信用卡服务中心,一般情况下,银行会先行把钱退给你,再和商家协商,这就省去了消费者和商家交涉的麻烦;
另外,美国崇尚信用,民众习惯延时支付,就是先“交货”,等账单寄到了再付款,此种消费模式侧面约束了商家诚信经商,否则可是要面对收不回钱的风险。
说到信用,信用卡制度也是将个人信用聚合起来的方式,从第一张信用卡开始,银行便会通过借款金额、还款周期、是否逾期等数据核算用户的信用点数。
别小看这些信用点数,它牵扯到教育、就业、贷款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良好的消费习惯自然也就会带来更便利的生活,这一点可是散乱无章的移动支付做不到的。
支付便利不能以牺牲隐私安全为前提
美国人素来看重个人隐私保护,今年被称为“最严厉、最全面的个人隐私保护法案”——《加利福利亚消费者隐私法案》出台生效,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隐私立法,此项法案针对那些在加州开展业务,同时在业务中需要对用户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企业,明确了此类企业对用户的信息有保护责任,并提高了隐私保护标准,那些违反标准和泄露用户信息的企业将面对罚款处罚。
中国之所以移动支付盛行,首先依靠的是庞大的通信基站,就4G基站而言,我国有500万座,美国仅有20万座,地广人稀的美国,自然没有网络条件全面支持移动支付,信用卡和现金支付必然成为首选;
未来5G基站的设定我国接近600万座,而韩国仅有30万座。中国如此广阔的网络覆盖,会让移动支付几乎达到普及状态,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说移动支付的盛行让伪造假币案件锐减,但传统的现金交易,是通过双方的共同监控下同步完成的,就是所谓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移动支付却让诈骗分子以网络延迟、伪造虚假交易等借口和方式钻了空子。
为了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用户的金钱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实现交易的,不同于现金支付的独立性,移动支付对于商家和用户来说,都存在很大的依赖性。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为了跟上所谓的商业潮流,开始逐步取消现金消费,这必将让不能移动支付的老年人面对困境。在未来,全面进入移动支付不是不可能,届时老年人又该如何面对如此的消费模式,这是需要人们认真思考的另一潜在问题。
在仔细研究中国的移动支付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用卡支付后,发现两者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极其相似的,那就是更安全更保障消费体验。
其实,移动支付也好,信用卡和现金支付也罢,都不过是人们生活和消费的一种方式,不存在谁比谁更好,而是如何达成一个更安全和更全面的支付模式,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移动支付、信用卡支付和现金交易这三种模式,将继续参与到人们的消费购物当中。
为什么发达国家不流行移动支付?无现金时代有多危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