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宋志平: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有担当|“致知100人”07期

明星八卦 明星八卦评论100阅读模式

对话宋志平: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有担当|“致知100人”07期

对话宋志平: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有担当|“致知100人”07期

《经济》杂志联合搜狐财经“致敬建国70年”系列访谈——“致知100人”第七期(点击进入专题)

从营收20亿元到去年营收3500亿元,利润超过200亿元。世界每生产10吨水泥,就有1吨是中国建材集团生产的。这是宋志平掌舵中国建材集团17年交出的答卷。

2002年,宋志平刚接手中国建材集团时,公司资不抵债、银行信用为负、企业前景无望。新上任的宋志平推动大刀阔斧的市场化改革,他提出“央企市营”,并决定大力发展水泥业,推动中国建材赴港上市。几年后,中国建材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水泥行业的龙头,并入选世界500强。

“很多人看到中国建材是世界500强,看到宋董事长满面春风在会上侃侃而谈,实际上企业家背后有很多艰难险阻要克服。”宋志平与搜狐财经和《经济》杂志对话中强调,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有担当。

“越是困难之时,就越意味着黎明时刻即将到来。”宋志平说,企业家应积极地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度不过的困难,关键是自己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干。”

他认为企业家必须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企业家一旦决策出错,机会就有可能流失,所以在关键问题上,甚至要有成百上千遍的思考。

“企业家不是有什么做什么,而是缺什么找什么。缺资金找资金,缺人才找人才。我们就是这样壮大的。”宋志平说,“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即使再好的业务也不要涉足。”宋志平对人才有两点要求:第一,人格厚重;第二,是个“痴迷者”,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宋志平认为优秀的企业需要时间历练。“如果想把企业做好一点,没有十年二十年不行;如果想把企业做到极致,没有三四十年不行。”

对话宋志平: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有担当|“致知100人”07期

本期嘉宾: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宋志平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在你带领中国建材的17年间,有没有濒临风险的时刻,又做了哪些重大的决策扭转了局面?

宋志平:经营企业这么多年,每次我都是像救火队员一样迎难而上。1979年,我从大学毕业,进入北新建材,从技术、销售做起,一直做到副厂长、厂长。

1993年,北新建材面临着艰难局面,我出任厂长。当时国企吃大锅饭,职工缺宿舍,工资多年未涨。但我认为,做企业千难万难,最难的在于提高人的积极性。

我就思考如何点燃员工心中的火。我向员工承诺,“在我担任厂长期间,工资年年涨,房子年年盖,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俩栋宿舍楼不算什么。”于是员工心中的火被点燃了,北新建材也逐渐从一个穷困潦倒的企业成长为一家上市公司。

对话宋志平: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有担当|“致知100人”07期

2002年,我到北新建材的母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做一把手。当时中国建材也面临着资不抵债的情况,公司的全部财产已经被冻结了。我当时提出“央企市营”,对中国建材进行全面的市场化改革。随后,我们重组了水泥行业,并于2006年赴港上市。中国建材从最初的营收仅20亿元,逐渐做大到去年营收超3500亿元,利润超200亿元。

其实,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后不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很多基建项目下马,水泥销路不畅,中国建材的股价也从39港元跌到了1.4港元,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我就鼓励大家说,“现在大的宏观环境不好,我们不好过,别人也不好过,捱一捱就过去了,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做企业是一个充满坎坷、艰辛的过程。很多人看到中国建材是世界五百强,看到宋董事长在会上满面春风地侃侃而谈,但实际上我们做企业背后有很多艰难险阻要克服。所以我总是讲,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担当,要勇于承担一个又一个困难。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面对经营的困难,你有哪些战术上的应对经验?

宋志平:考验企业家的不是顺境,而是困境。包括柳传志、任正非、马云等企业家都遇到过几乎是灭顶之灾的困难,但他们都艰难地度过了,所以才赢得了之后的成功。面对困难,我有三点认识:

第一,困难是客观的。大家都困难,说不定别人比你更困难,所以用不着有太大的压力。

第二,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黎明前的黑夜。所以不要轻易放弃,这非常重要。

第三,我们需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办法总是会有的,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关键是自己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干。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在企业管理方面,你出版多部著作,并提出独创性的管理理念。当时提出这些理念的缘由是什么?对年轻企业家们有哪些建议?

宋志平:我认为,办企业是一个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这么多年来,我不停地在学习,也不停地深入思考。

哈佛大学的资深管理教授约瑟夫·鲍沃问我,“这么多年让你睡不着觉的是什么?”我说是“怕想错了”。因为我是做决策的,一旦出错,可能我的机会就没了,所以在关键时刻,我必须走对。

对一个企业家来讲,思考至关重要,而且企业家需要非常深层次的思考。对于我而言,很多事情可能要进行几十遍、几百遍,甚至上千遍的思考后,我才能做出一个决定。

我是个实践主义者,相信实践出真知。无论如何学习和思考,都代替不了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企业家总要往前走一步。

17年前,我刚担任中国建材一把手时,为什么提出 “央企市营”?因为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里,国企也要主动出击,不能光等,这不啻于是坐以待毙。近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坚定地迈向市场,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就。

年轻的企业家们需要真正地去思考和琢磨问题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去解决问题。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你的两次跨行经营都得到有成果,从“门外汉”到成为业内翘楚,你有何经验?

宋志平:我喜欢钻研,觉得每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就要干一行、爱一行。比如,在接手中国建材后,我研究发现中国水泥具有多、散、乱的特点。当时全国建了很多水泥厂,但是集中度低,规模小。我因而判断,水泥行业不应再新建工厂,而是要把既有的工厂联合起来。

当我想联合水泥厂时,就出现了资金问题。我当时便想到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去香港上市融资。当时有很多人笑话,说“宋志平懂水泥吗,他去过水泥厂吗?”我回应道,“难道我不懂就不能做吗?”

做企业,不是有什么做什么,而是缺什么找什么。缺资金找资金,缺人才找人才,把这些都找过来,企业不就做大了吗?这些年来,我们就是这样逐步壮大的。

中国建材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公司,年产5.3亿吨水泥。也就是说,世界上每卖出10吨水泥,其中1吨就是中国建材生产的。

其实刚开始进入中国医药集团时,与大家的困惑一样,我也觉得怪怪的,因为在传统观念看来,建材行业和医药行业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在美国的医药分销系统中,只有3家公司在卖药,而中国则有20000家。

这是很大的问题。我因此借鉴了中国建材联合重组的方法,短时间内将全国190个地级市的医药公司的前3名联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医药行业的整合。从我2009年同时担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到2014年离开,国药集团的收入已经超过2500亿,去年营收则达到4000亿。

无论是建材行业还是医药行业,在做成大公司后,很多战略是一致的。当然,二者也有很多不同。总的来说,做企业没有什么诀窍,只要俯下身去认认真真地研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付诸于实践,就能把它做好。

对话宋志平:企业家最重要的品质是有担当|“致知100人”07期

(中建材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关联图谱 )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你被称为“中国的稻盛和夫”,稻盛和夫建议领导者的选拔标准是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你认为选拔人才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宋志平:我赞成他的看法。稻盛和夫的管理理念实际上是东方式的,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比较倾向于王阳明哲学。明朝思想家吕新吾也说过,一流领导者的资质是人格厚重,二流领导者的资质是豪情磊落,三流领导者的资质是能言善辩。

人格厚重即我们讲的“德”。但是不光要有德,还得有才。所以我在选企业家时看重两点:第一,人格厚重;第二,我希望他必须是痴迷者。很多非常优秀的公司,其成功就是得益于找到了一个痴迷者。

什么叫痴迷者?即从早晨睁开眼睛到晚上十二点钟,时刻都在想着工作事务。我不太赞成“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做法,因为做企业特别需要坚守的精神。

我常讲,如果想把企业做好,没有十年二十年不行;如果想把企业做到极致,没有三四十年不行。别人问我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我说“我不是算出来,我是做出来的。”中国建材做了50年,北新建材做了40年,中国巨石做了40年,现在这三家公司都非常优秀,但如果没有时间的历练,它们也是做不好的。

我们经常遇到一个困惑——到底是先选业务还是先选人才?人才和业务的排列关系是什么?我认为,人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才,即使是再好的业务,也不要涉足。

经济杂志&搜狐财经:中国建材作为水泥行业的龙头,肩负价格稳定和股东盈利的双重需求,你如何平衡这一双重目标?

宋志平:市场竞争分为好的竞争和差的竞争:好的竞争就是良性竞争,差的竞争就是过度竞争。在做企业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市场能够稳定和健康,而要稳定健康,就需要有一定的集中度,全世界都是如此。

2005年,我国水泥行业前1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只有9%。经过我们的努力,目前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已经达到了63%,减少了过去盲目的竞争和乱杀价等行为。而西方水泥行业的集中度是80%,这说明我国目前的集中度还远远不够。

我国水泥行业目前还不是寡头垄断,只是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我历来主张企业应该有一定的利润。如果企业没有利润,就无法实现创新,更无法保证质量。所以我的口号是“质量上上,价格中上”。

我不赞成垄断,但希望行业有一定的集中度,希望市场稳定,希望市场竞争更有秩序,这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本文工商数据由天眼查独家支持)

IMF前副总裁朱民:改革者从不墨守成规|“致知100人”01期

对话张近东:企业转型要有超前规划,要谋定而后动|“致知100人”02期

对话倪光南:追赶发达国家芯片产业,要做好长期准备|“致知100人”03期

对话赵梓森:5G无法取代光纤通信,至少还要用2000年|“致知100人”04期

对话蒋锡培:企业创新要对标全球最好的企业|“致知100人”05期

对话陈晓龙:企业不要急功近利赚取利润|“致知100人”06期

相关文章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明星八卦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6月20日 13:32: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pbykw.cn/?p=626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