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2020年第三方支付市场总规模达到271万亿元
出品 | 搜狐商学院
编辑 | 王珍
《2021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研究报告》中,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市场经历高速发展,移动支付与互联网支付的总规模在2020年达到271万亿元。第三方支付凭借其便捷、高效、安全的支付体验,使得中国的支付市场成为国际领先的支付市场之一。
早在1998-2005年,首信易、支付宝、连连支付、快钱、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相继成立,开始为线上化商业活动提供支付渠道。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并向符合条件的机构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 这些举措确认了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合法性地位,通过将其纳入监管规范了企业经营、保障行业长期有序发展。
回顾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增长路径,缘起于电商,因社交红包转账而获得爆发性增长,因线下二维码支付进入线下驱动的新轨道。而伴随着规模的快速增长,第三方移动支付渗透率逐步提升,行业规模增速趋于稳定。即便是在特殊的2020年,仅前两个季度线下二维码支付受到一定冲击,行业整体仍旧可以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从移动支付自身结构变化来看,线下二维码支付的出现改变了线下移动支付的形态,使得消费类交易占比稳步提高。而金融类和个人应用类交易板块,除了早期的社交红包和宝宝类货币基金产品以外,自2016年后并未出现飞跃性的产品形态,这两个板块业务规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移动支付自身的渗透率提升、用户粘性的提高以及互联网理财和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
对比银行卡交易的结构,同样经历了消费类交易占比提升的过程,但2020年银行卡转账类交易占比高达85.5%,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个人应用和移动金融两部分加总的占比尚且不及,故而在大额的金融服务和个人应用转账类服务以及B端转 账类服务,第三方移动支付从业企业仍有发力空间,蕴含增长潜力。
2020年,第一梯队的支付宝、财付通以较大领先优势占据市场头部地位。第二梯队的支付企业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发力。
餐饮业蓝海绿洲补贴暂告段落,支付业务货币化率回升
2017年,微信与支付宝相继推出针对餐饮业商户的“绿洲计划”和“蓝海计划”。在活动初期,餐饮业商户收款享受低费 率甚至零费率,而推广商户的服务商还可以按照交易金额获得0.2%的返佣。随着对餐饮商户的渗透不断提高,支付宝微信 后期对服务商的返佣比例下调至0.1%,直至2020年,蓝海绿洲计划开始逐步将商户的支付费率调整至正常费率水平0.38%, 对服务商返佣比例进一步下调至0.05%。与此同时,针对部分配套了指定IoT运营设备的商户,支付宝开启“新蓝海计划”。但整体而言,传统蓝海绿洲的补贴将在2021年正式结束,这意味着这部分交易规模不仅可以获取正常的支付手续费,还可 以减少针对服务商的0.05%-0.2%的补贴。分析认为,蓝海绿洲计划的阶段性结束意味着该部分交易的效益可以由交易规模的-0.2%~0.15%提升至交易规模的0.38%,整体提升了交易规模的0.23%-0.58%。
新场景方入局,形成支付业务闭环,变现路径合规要求提高
对于近年入局第三方支付的美团、头条、拼多多等互联网巨头,开启支付业务的考量通常是出于三方面原因:其一是形成自身的业务闭环,防止用户交易信息、支付信息被体系外的其他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取,影响自身业务优势;其二是随着体 系内业务规模的扩大,支付交易手续费总额不断提高,建立自由的支付渠道可以节约该部分成本;其三便是希望通过体系内的交易流量转化为支付流量后,进一步叠加信贷、理财等服务,赚取金融服务费。
回归支付业务本质,核心能力在用户运营和商户运营
回顾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电商领域的“担保支付模式”、社交领域的红包还是线下二维码支付,每一次增速的提升都来自于创新的产品为用户和商户提供的独特价值。所以,尽管目前行业面临的反垄断监管合规措施使得部分业务的发展预期与之前出现差异,但恰恰是这些反垄断的合规措施,才能使得已经逐渐呈现出单纯依赖场景优势扩张业务规模的行业参与者重新开始思考自身能够提供的新的支付业务价值。而伴随着反垄断合规措施的落地,可以预见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集中度将出现一定下降,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完整的用户和商户运营体系,维持用户和商户的粘性,为其提供独特价值,是支付机构的关键能力所在。
条码支付为线下商户数字化升级提供窗口,多元增值服务进一步助力数字化转型
对于众多线中小微下商户而言,线下条码支付是他们最早接触的数字化方式之一。而在条码支付不断渗透的过程中,线下的中小微商户也与他们的服务商建立了一定的联系。而从条码支付的分类而言,可以分为头部支付机构官方直连的收款码和个人码,以及需要其他收单机构或收单服务商的聚合支付三种方式。聚合支付的提供方在为商户提供多个支付渠道融合的同时,进一步叠加收银终端销售与维护、营销导流等服务,在提高自身业务收入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商户的粘性、深化商户数字化转型程度。
下游系统机具升级需求增加,中上游企业影响较小
央行数字货币替代M0,属于现金货币,按照数字货币定位于现金货币的思路,我们回顾今年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 备付金存管办法》中的规定:“非银行支付机构按规定通过现金形式为客户办理备付金赎回的,应当先通过备案自有资金 账户办理,再通过备付金主监督机构从备付金集中存管账户将相应额度的客户备付金划转至备案自有资金账户”。
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数字钱包服务和商户侧收单服务依旧是其流通的重要载体之一,数字货币的推广与第三方支付的应用是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与此同时,作为支付链条重要基础设施的清算机构依然会在数字货币时代发挥清算作用。而在支付链条的下游,收单服务商和机具生 产商为了让数字货币能够具备更广泛的支付场景,需要对原有的设备和系统进行一定的升级改造,这种确定性将为下游企业的业务收入带来特殊的增长动力。
服务商面临转型挑战,有序整合多元企业服务
线下扫码支付的出现是很多线下商户与数字化的首次接触,而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与支付相关服务的升级,扫码点单和 商户小程序成为商户业务进一步数字化的入口。
随着扫码点单和小程序外卖、点单的应用推广,对于商户而言不仅意味着 运营成本的节约,还会伴随着支付前环节的数字化升级,使商户运营信息更加完整,有利于进一步分析、提升自身的经营 效率和获取外部的金融支持。
对于支付企业而言,线上线下的场景区分将就此打破,商户的服务依旧注重线下属性,但为其提供的服务将不仅限于线下支付,这对服务商的综合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