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晚,进击的晚会与节日的养成
文│夏天
发展至今,猫晚已举办了四届。
如果说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每年围绕双十一购物节的终极问题是“今年最终销售额能突破多少”,那么围绕“猫晚”最原始的问题就是,“今年要请来哪些重量级嘉宾?”
进击的晚会
猫晚,这档因购物而生的晚会,从诞生那日起,便一直在探索着传统晚会与电视购物之间的结合。
“让观众在这台晚会里得到欢乐,还要让他们占到‘便宜’。”猫晚总监制宋秉华这样总结晚会用意。
节日的养成
这份喜悦,马云显然不仅只想与阿里人分享。
每年晚会上都有他的身影。第一年,他以“邦女郎”身份出场;第二年,他是一位魔术师;在第三年,他带来了电影《功守道》,而今年,他以短片形式出镜。在短片中,马云接连和5位淘宝网络红人PK,他们分别是打包女王、女装模特、快递小哥和淘宝主播,代表着那批在电商土壤上,构建工作与生活的人群。
毫无悬念的,马云每项比拼都输了,在短片最后,他对着镜头温情说道,“我希望在双11,大家买到的不仅仅是商品,而是惊喜;抢到的不仅仅是便宜,而是创新;等待的不仅仅是包裹,更是快乐。双11不是一个促销活动,而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快乐的分享,是一个中国人创造的、全世界认同的节日,祝愿所有人双十一快乐。”让这档晚会承载着消费之外的情感寄托,而这,也是猫晚被赋予的重要功能。
“晚会”这种节目形态,是一种基于某一特殊事件,为营造某种氛围,以配合重大主题内容的宣传,而特别组织的以综合性文艺表演为主的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它有助于节日气氛的渲染,在构建仪式感和提升传播效果等方面,也比其他节目形式更具有优势。
回顾四年猫晚,不难追踪出其“节日化”探索路径。
这显然是一举两得的“买卖”,通过晚会提升双十一的认同度和影响力,且与此同时,在娱乐化的氛围中,观众购物意愿也会更加强烈。这种“节日”氛围在晚会大力渲染之下,甚至给人一种幻觉,或许,在若干年后,双十一,真的能成为一个凌驾于购物之上具有大众共识的“节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