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建设银行:为企业稳健“出海”保驾护航
分行不仅在响应企业资金需求上高效便捷推进,还秉持岭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新产品的探索运用上下功夫。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改革八项措施》出台,取消了非金融企业外债逐笔登记,实行外债额度登记的试点政策。分行组织业务骨干立即研究相关政策,筛选行内的名单客户精准对接,并成功协助生益电子企业办理广东省金融系统内的首笔外债额度登记业务。
联动澳门分行,分行成功突破广东省分行首笔与外资银行合作的海外代付转代付业务,拓宽低成本融资渠道,扩大了外资银行的“朋友圈”。
面对外贸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海外账期延长、资金链紧张,分行启动扶持外贸企业的“春晖行动”,大胆探索运用“国际商业转贷款”“委付贷”“海外代付”等跨境联动新产品,用一池金融活水大力解决东莞外贸企业融资痛点。积极引入境外低成本的人民币资金,为境内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近三年以来,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资源,引入境外低成本人民币资金200亿元,降低外贸企业利息支出近6000万元。
搭建不惧风浪的“避风港”
风云变幻的外部形势,外汇汇率波动导致的不确定风险越来越大。分行大力宣传推广汇率衍生业务,帮助企业树立起“风险中性”理念,为外贸企业搭建“避风港”,与企业共御风浪的席卷,为企业稳健“出海”保驾护航。
何为汇率的“风险中性”理念?简而言之,就是要企业认识到外汇波动是双向的,帮助企业加强外汇管理,尽可能降低汇率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财务稳健性。
PT塑化进出口公司主要从事塑胶原料的进口及内销,年均进口量超过1000万美元。由于企业对下游客户的销售价格往往已事先确定,导致企业不仅要承担进口原料价格的波动风险,而且还需承担远期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风险。
近期,PT公司就向境外供货商进口了一批100万美元的塑胶材料,约定三个月后付款。但意外的是,三个月后人民币贬值,企业付款时的汇率比签订合同时下降了1.5%,导致企业多花了10万元人民币购汇用于对外支付。
“对汇率升跌,以前企业多半是‘赌’的心态,并没有把汇率波动纳入日常的财务决策”, PT公司负责人周锐谈到了自己以前的“博弈”心态,“幸好后来,建行上门来给我们送来了‘风险中性’理念。”
分行多次上门拜访企业,为PT公司设计远期结售汇、利率期权等个性化的汇率套保方案,与企业约定未来结汇、购汇价格,打消企业对汇率的担忧。
如今,越来越多的东莞外贸企业选择停靠分行搭建的外汇“避风港”。
因担心端午假期汇率波动大,最近,“专精特新”企业WG公司尝试办理了一笔期限为21天的远期购汇,锁定了进口购付汇的成本,提前规划了利润收入。初次尝到汇率套保甜头后,企业后续又办理了两笔一个月内的远期购汇,并且在分行的专业支持下,WG企业完善了内部汇率风险管理制度,构建起抵御汇率波动的长效机制。
谈及企业历经的外汇风险,WG企业负责人唐国强连说了三个“不容易”,但表情中显然透露着对未来掌握主动权的自信。
海面狂风暴雨乍起,点点帆星,归航入湾,拥抱温暖。小小的港湾为帆船撑起了一片晴空,等待它们载着梦想再出发。
随着广东省商务厅、广东外汇管理局与广东省分行、中国出口信保广东分公司、广东粤财融资担保集团近期联合推出的“建粤·银担汇”产品发布,分行践行大行担当,积极助力提升东莞外贸企业汇率避险意识和能力,抒写了服务中小微企业汇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