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值促出口”的老方子也不灵了:评2023年6月制造业PMI
来源:世界风情画(ID:finkeeper)
作者:妤妤姐
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30日发布新闻称,6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0,比上月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3%,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6.4%,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中国6月份制造业PMI继续保持着“不容乐观”的态势,因为低于50.0%便意味着制造业整体收缩,从5月份48.8反弹至49.0只是说明收缩的速度没有那么快了。
这从2022年1月以来的中国制造业PMI及其各分项指数变化即可见一斑。
比如2022年3月,中国的制造业“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跌至40以下,故拖累整体PMI跌至47.4,而到了2022年12月,由于公共卫生事件肆虐,上述指数又跌至40.1,继续拖累制造业PMI跌至47.0。
而在2023年,随着物流、配送秩序的恢复,特别是在4月以后,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不再成为拖累项,反成拉动项,倒是新订单指数一直拖累着中国制造业PMI的整体表现,这说明了,中国制造业至少从2022年以后,缺乏的就是订单。
而我们将2019年全年中国制造业PMI走势和新订单指数整体走势单独列上,就可知,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了。
那么,中国制造业又是从何时面临订单短缺的问题呢?
由上图可见,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制造业都是靠“新订单指数”拉起整体PMI。
而在2020年2月,因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冲击令中国制造业缺乏订单,整体停歇,但到了2020年4月后,依然是新订单指数撑起了制造业,只不过,情况从2021年10月后发生了变化。
2021年10月后,制造业PMI整体表现超越了新订单指数,或者说,新订单指数跌到了制造业整体表现的背后。
2021年10月发生了什么事呢?
首先是美国经济强劲复苏,从失业率的角度看,10月失业率和U-6失业率进一步下滑至4.6%(-0.2pcts)和8.3%(-0.2pcts),与2020年2月前相比,失业率缺口已经大幅收窄至1.1%和1.3%。U-6失业率在失业总人数的基础上,又包括了边际劳动力人口(目前不工作也不找工作但表示想要并且可以工作)和因经济原因而选择兼职的人数。U-6失业率和总体失业率一起下滑表示,更多人正在更积极的寻求工作机会。
美国当年从“封控”在家转向了纷纷出门求职,2020年前的制造业回迁潮继续向深化发展。
其次,当年10月,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危机进一步升级,俄罗斯国防部国家国防管理中心发表声明说,俄一架米格-31战机在日本海中立水域上空对一架美国B-1B战略轰炸机进行伴飞,防止其侵犯俄边界。另一方面,2021 年 9 月 21 日至 10 月 4 日,代号为“帕比一反恐-2021”的上合组织成员国主管机关联合反恐演习在巴基斯坦帕比市举行。这是中方反恐执法力量首次实警实枪实弹出境参加上合组织成员国主管机关联合反恐演习。
可以说,国际关系趋紧,特别是俄乌冲突导致了世界正在分化,这对于高度依赖外部需求的中国制造业来讲,自然是对新订单最大的影响。
雪上加霜的是,进入2022年后,由于公共卫生事件反弹,不少地方陷入“封控”,也加剧了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更加速了因成本上升、销路不畅导致的外国企业出走潮。
因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率的迅速上升,社会总抚养比的迅速上升,处于“低工资、低福利、高物价”状态下中国市场潜力正变得越发有限,外资企业难以寻求中国市场利润来源,又恰逢国际关系转向,撤出中国市场便成了题中应用之义了。
实际上,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17年用工总人数(人次)到2022年降幅接近4分之1,以及规模以上工业外企用工人数占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用工人数比重从2017年的24.07%降低至2022年的20.76%即可见外企离开中国是多么地决绝和无奈。
值得一提的是,将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中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同列一图,可非常明显地发现:
1、中国制造业在2017年至18年,由于贸易顺差增加,故整体呈现升值走势,带动中国制造产品的新订单下滑;
2、到了2018年后,鉴于中美贸易争端爆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故中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再度上升;
3、至于2020年至21年因多国为公共卫生事件停工,中国出口大增,人民币汇率再度上涨,只是到了22年后因为外国减少了采购加之俄乌战争、公共卫生事件回潮,新订单指数下跌带动人民币兑美元下跌,即便进入2023年后因国内采购需求“补缺”,依然因“补缺”需求后继乏力,新订单指数下滑,资金外流加剧,导致了罕见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新订单指数双跌的局面。
综上所述,从上述数月的人民币兑美元行情和制造业PMI、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可以发现,即便人民币贬值也无法促进出口,产能过剩矛盾愈发突出,故在未来数月中,中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和PMI都可能是在50%分界线上反复挣扎。
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希望在于,改善国内民生,降低税负、提高居民收入、厉行法治、“少折腾”,减少低效投资,促进市场自然出清后迎来基于内外双循环的健康发展局面。
参考资料:
1、2023年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
2、2021年10月份国际时政热点汇总(中公教育)
3、【招银研究|宏观点评】淡季筑底回升——2023年6月PMI数据点评(招商银行研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