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崮:普惠金融的概念有误导性,金融价格应由市场决定|“致知100人”67期
搜狐财经联合《经济》杂志系列访谈——“致知100人”第67期(点击进入专题)
本期嘉宾:中国小微金融促进会筹备小组组长、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 刘克崮
自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包容金融”的概念后,普惠金融逐渐普及。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为整个金融行业的难题。搜狐财经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小微金融促进会筹备小组组长、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
刘克崮表示,“惠”字与金融性质相矛盾,“惠”主要是财政性,而金融是市场,把财政、社保、社会救助的概念拉到市场经济的金融里,会给普惠微小金融根本性、战略性的误导。
他认为解决小微经济体融资难、融资贵这两个方向并列同时推进有问题,政府和各级金融机构要容忍价格适度高一点,才能吸引金融领域的社会投资进入小微、普惠、草根金融领域。
“如果把难的问题摆在第一位,把适当的监管权放给省和市,建立相应的支持小微、普惠、草根金融的政策体系,帮助他们建好金融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就很容易解决融资贵。”刘克崮说。
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农村地区的贫穷人民获得平等的金融服务的权利。对此,刘克崮强调,发展农村普惠金融,要把农商行、农信社打造成中国农村的第一主力,让他们回归本源,为农民服务。
中国小微金融促进会筹备小组组长、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 刘克崮
搜狐财经: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普惠金融的?
刘克崮:我们对普惠金融的了解、研究、分析、判断和怎么支持它的发展,总体还偏弱,因为我过去接触过,所以就持续的关注下去。我从2005年开始,在国开行是做“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放大贷款。
第一,我开拓的新领域,就是走下去、走出去。走下去就是给大众百姓、农村做基础设施,国开行跟大众百姓直接接触少,所以国开行是与电网公司合作给老百姓解决电的问题,跟交通部合作解决通路问题,跟广播电视公司合作解决通电视问题,大面积让农村受益。
第二,直接给小微企业放贷,支持中小银行为小企业、农村农民放贷。
第三,进行城市的棚户区改造,解决大众百姓的住房,以及困难家庭的大学生助学贷款。
还做了一些中小企业以及转贷款的项目,我们跟城市商业银行合作,做批发+零售的模式,使之覆盖城市的居民、创业者和小微企业。
另外就是走出去,在国际业务这一块,我们一个副行长负责一个洲,我负责美洲,像委内瑞拉、巴西、智利、厄瓜多尔。
我的工作基础就是从这个开始,所以我坚持沿着普惠金融、小微金融、大众金融、草根金融这一个方位继续做,基本思路就是能够建立适应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可持续的、包容性的金融。
搜狐财经:当前人们对普惠金融都存在哪些误解?
刘克崮:这个概念源于2005年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关于积极开展包容金融的一个文件,倡导全世界做包容金融,它的原词是inclusive finance,是包容金融,不是普惠金融,不是“惠”。
普遍的“惠”是什么,第一是社会救助,第二是社会的保险和社会的保障,第三是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这一套叫“惠”,就是社会惠及人们,不能把这一套思路给金融,金融是市场,应该叫小微金融、草根金融,草根在国际上是一个层次,低层次才叫草根,然后才叫大众金融,或者叫包容金融。
所以把金融叫做“普惠”是层次高高在上,想替代市场,日常大量的金融不能叫普惠,普惠是一种结果,但机理是互利。
用“惠”字有什么不好?
第一,“惠”与金融的性质相矛盾。“惠”体现的是财政性,在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上出现,而金融是市场,是互利共赢,是个市场行为。“惠”产生的问题是,小企业缺钱得不到,农民缺钱得不到。
所以惠的副作用是把财政、社保、社会救助的概念拉到市场经济的金融里,会给普惠小微金融有一个根本性、战略性的误导。所以只是倡导“惠”,不能很快地解决融资难,反而会加重融资难。
金融不是财政,不是社保,不是捐赠,金融要服务小微经济群体,回归市场是金融的基本性质。
第二,“惠”字容易导致压低价格。普惠强调“惠”,强调的是他的对象,要包容这些对象。双方互利共赢,把“惠”加进来,容易导致行政性的压低价格。人为压低普惠金融的价格,就会阻滞市场投资人的进入。
第三,会形成行政性指令,偏离金融的专业性。“惠”导致我们强调道德观念,任务观念,强调办金融都要去惠民,就会形成指令性任务,脱离金融的专业性。特别是官方高层强调“惠”字,容易形成对小微、草根金融价格的人为干预。
第四,容易不分层次。“惠”容易使金融的层次弱化。比如农民缺钱,大银行、中银行、小银行全上,都去支持贫困户。大银行虽然是金融,但不擅长做农户,不擅长就会亏损,还会把原来小微金融机构做的优质户给抢走了。这时大银行是替代小微金融机构原有所覆盖优质户的存量,总量没增,存量替代。
搜狐财经:普惠金融应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刘克崮:首先,要对普惠金融机构分层次,因为经济体是分层次的,金融机构也应分层次对应,大机构对大企业,中机构对中企业,城商行、农商行对个体户、自业者、微企业、专业大户,农商行的分支到了乡镇、村里就应该对应普通农户、贫困户。
第二,要有适用多样的普惠金融技术,我原先引进的欧洲复兴银行的现场调查,现在在农村的农商行系统普遍在用。
我现在倡导四维技术,金融机构的线下调查信息、城市和农村社区的熟人圈信息、科技公司的线上信息、另外就是政府,像公安、工商、税收、社保、财政补贴、农业补贴等,把这四维信息围绕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金融机构,可以很清楚地判断它的状态、能力、信用、发展的规模。
第三,普惠金融监管要逐步放权。中国实体经济多,只有中央来管金融不够,还要把小微金融放给地方,他们都有能力了解本区域的小经济体的金融需求,动员组织小微金融,甚至是大金融来做小业务,因此监管要逐步的放权。
第四,要有梯次多元的金融支持政策,政府在政策上要多给予一些支持,要有梯次性、差异性。
第五,健全配套多元的金融基础设施。政府要推动一些普惠金融的公共服务设施。一是征信系统,对所有的个人、企业、金融机构进行系统评级,把这些信息连接起来;二是金融设施,像各种器件自动存储;三是公共的信息服务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小微经济体的信息分享平台;四是统计一些标准尺度,给贷款、保险、投资分层次,这都是属于发展普惠、小微、草根金融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系统。
最后一点,要积极地有节奏地控制好度的对外开放。国际上做小微、普惠、草根金融的成功的机构很多,要欢迎这些机构到中国来,让他们对发展普惠、小微、草根金融发挥引领作用。有高水平的竞争,大家就有活力、有干劲、有热情。所以中国在金融对外开放上应该继续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更有序的对外开放我们的金融市场。
搜狐财经:你觉得中小微企业在普惠金融上,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刘克崮:解决小微经济体融资难、融资贵是我们的两个方向,但我觉得这两个方向并列同时推进有问题。
一是成本高。二是小、分散,不易批量地做。所以就要允许小微经济体融资价格高一些,同时为了不让受贷人支付的成本过高,政府再给它一些减免税,风险分担等等,另一个是增加技术,多用一些信贷的信息技术,就可以降低成本,免担保费。
小微企业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遇到了生产经营的机会,急需用钱时,这时候给他钱,哪怕稍微贵点,他的回报率可能是12%-30%,这个时候给他7%、8%的成本,他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定要让他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要优先解决融资难,适度放松价格控制。
大家有了积极性,愿意做的人多,供应就增加,一定要让供不应求产生的贵,变成供大于求,价格才能下来,所以要突出解决融资难,解决了融资难问题,调整了供求关系,贵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我们的政府和各级金融机构都是要各想各的办法,要容忍有一段价格适度的高一点,这样才能够吸引金融领域的社会的投资进入小微、普惠、草根金融领域。所以这两问题,我建议优先解决融资难,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就能很容易的解决融资贵。
搜狐财经:你之前说到普惠金融要有差异性,应如何做好农村普惠金融?
刘克崮:第一,需要迅速地决策判断农村地域中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是谁。农村的第一道问题是要建立农村对农民提供服务的第一主力军。要把农商行、农信社加强,打造成中国农村的第一主力。
第二,要让农商行、农信社回归本源,为农民服务。不要让农信社转成农商行以后业务扩展了,就忘了农民。在农村吸引的农民存款,就应该回归本源,为家乡的农民做好服务,要把他们引回来,用本地的存款就应该主体上都用在本地放贷。
第三,发展批发+零售,吸储是竞争的,银行的第一位是吸储,但有些银行存了钱就去做别的,要鼓励银行把存款用于本地,对于用在本地超过90%,甚至超过100%的银行,给它增加支持,指导、约束,支持主力军在农村,给它配套设施,提高技术、信息的支持。
(搜狐智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搜狐财经与经济杂志联合打造的“致知100人”系列访谈。)
史蒂夫·霍夫曼:硅谷对创业失败更宽容,中国企业家往往需要自己承担债务 |“致知100人”57期
徐井宏:中国创业者激情比硅谷还火热,但创业质量有待提高|“致知100人”58期
西蒙:比起进世界500强,中国企业做“隐形冠军”更现实|“致知100人”59期
对话夏华:“利他”是创业者蜕变为企业家的关键|“致知100人”60期
江南春:疫情改变不了市场消费规模,头部企业将发力扩张|“致知100人”61期
对话探路者王静:户外运动企业要准备迎接疫后消费反弹|“致知100人”62期
对话曹远征:开放金融市场,中资不会被外资打败|“致知100人”63期
对话刘京京:餐饮业将大洗牌,现在是女性创业的黄金时代|“致知100人”64期
盛斌:全球供应链断裂是最大危机,中国应主动参与制定新贸易规则|“致知100人”65期
郑元豹:企业家要有智商胆商,永不知足的企业才能越做越大|“致知100人”66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