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今年内涝暴露城市基建短板,“十四五”规划要特别重视面向长远补短板
搜狐财经联合《经济》杂志系列访谈——“致知100人”第93期(点击进入专题)
本期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立群
访谈编辑:王珍
我国城镇化进程在经历了40多年的补课型发展之后,已经转向依据长远规划蓝图高标准、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阵地在哪里?城市圈规划如何?搜狐财经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张立群认为,从各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来看,城镇化都是一条主线,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的补课势在必行。
中国的城镇化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向前推进。“1978年的时候,中国的城镇户籍人口是1.72亿,到2019年的时候,城市常住人口是8.4亿人左右,40多年的城镇化,城市的人口增加了6亿人以上,是美国总人口的两倍以上。”
张立群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进入到现代社会,我们的农村要变得像发达国家的农村一样,最重要的就是高水平的城市化。非农业劳动人口应该绝大部分进入城市。在农村养老要给他像城市一样的标准,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
截至2019年底,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还有2.27亿人口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落户。张立群指出,有2亿多人在城市是来挣钱的,不是来落户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并没有归属感。“所以今后我们的城镇化重点应该是户籍人口城镇化,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应该达到80%以上。现在是44.38%,达到80%以上意味着要翻番。”
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针对如何提振投资,张立群指出,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时候,提振投资需求,最主要的是靠政府,靠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从政府和市场的分工来看,像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的建设,包括这个生态环保设施的建设,有很多都是公益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这些投资政府是责无旁贷的。
城市地下管网欠帐较普遍,我们的水利设施并不是世界上最强。
今年汛期,南方多个城市出现内涝,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亟待补齐。在张立群看来,这暴露了我国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普遍存在短板。同时也显现了水利设施,大江大河的治理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短板。补短板任务量是巨大的。
“我国城镇人均地下管道的长度,不到0.5米,美国,德国都在5米左右,所以中国的城市地下设施欠帐是普遍的,是比较严重的,一旦有强降雨,各个城市都有防涝的重要压力。”张立群认为,特别是中小城市,这个方面的短板是非常突出的。所以这是政府投资补短板非常重要的内容。
“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加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高铁建设,按照这一次交通部提出来的到2035年50万人以上城市都要通高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有一个现代化水平的基础设施的保障体系,包括这个综合交通运输,包括这个地下管网,也包括高水平的污水垃圾处理等等。”张立群说。
今年将制定“十四五”规划和未来15年的远景规划,张立群认为,中国正面对几千年一遇的重大历史机遇。制定“十四五”规划一定要充分考虑这样一个时代特点,一定要特别重视面向长远,高标准做好补短板的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立群
以下为采访实录:
搜狐财经: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您对提振投资有何建议?
张立群:市场需求不足时,提振投资主要靠政府。因为当市场需求不足的时候,我们看到企业,居民这些市场主体他都是一个顺周期的活动方式。从企业来看,市场需求不好订单不好,他不可能去扩大投资,这个时候他是减少投资规避风险,所以企业是顺周期的这样一个投资行为。居民在就业形势不好,收入不好的时候,也不会扩大消费开支。
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时候,要想提振市场需求,最主要的是靠政府,靠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这里面就涉及到政府投资。
从政府和市场的分工来看,像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的建设,包括这个生态环保设施的建设,有很多都是公益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这样一些投资政府是责无旁贷的,而这个方面我们这个短板还是非常多的。比如今年南方很多城市暴雨,普遍的内涝,城市地下管网欠帐是比较普遍的。
我们现在城镇人均的地下管道的长度,不到0.5米,像美国,德国都在5米左右,所以中国城市地下设施欠帐是普遍的,而且是比较严重的,中小城市,这个短板是非常突出的。所以这是我们政府投资补短板非常重要的内容。
最重要的要把政府投资补短板这个工作抓好,而这个补短板就必须要谋大局谋长远。所以我们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必须一茬接一茬久久为功。在这里面,必须要有一个考核机制,在补短板方面的政绩要记录在案,要有一个考核的标准体系,对于提高补短板投资的这个效益非常重要。
搜狐财经:通过新城镇化带动经济增长,大城市群和城市圈的建设将与过去的城市化有什么区别?
张立群: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补课,是在财政分灶的背景下推进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大城市的财政能力增长较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会更快推进,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越高,产城融合水平就越高,人气度就越高,城市的税收来源就会更旺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的就越好。
反观一些中小城市恰恰相反,因为这些中小城市他的这个政府财力是有限的,所以他主要靠招商引资,吸引企业,靠这个土地的优惠,税收的优惠等。有一些企业可能会被这些优惠政策吸引来,但是由于这些城市很缺钱,一旦企业到了这个城市,他就要贯彻一个原则,叫人民的城市人民建,所以企业都要为城市建设做贡献。那这个企业就感觉到了,虽然有优惠,但是我总的这个负担比在大城市要重很多。所以这个时候更多的企业不是选择到中小城市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尽管中小城市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他的产城融合水平提高是很有限的,财力的增长是很有限的,所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改善的程度是有限的。
由于以上情况,我们看到中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这个发展差距就变得越来越显著。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一个事实就是,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冰火两重,大城市人满为患,中小城市人气不足。
所以我们现在讲这个新型城镇化,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个矛盾。新型城镇化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就是他是大中小城市联合发展,而不再是单兵突进。
城市群现在强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两个同城化。两个同城化就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和各级政府补短板,来使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这两个方面的短板尽快补上来,从而使得城市群里边的中小城市和中心城市之间,在这两个方面能够达到同城化。这也是缩小城市发展不平衡矛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所以新型城镇化现在在沿着这个方向大力推进。
大力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新的理念,这个新的理念首先就要把蓝图画好,不是说每个城市管自己的综合规划,而是要把这个城市群综合规划画好。一体化发展是现在新型城镇化非常重要的理念。
搜狐财经:截至2019年底,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还有2.27亿人口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落户,您认为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阵地在哪里?
张立群:1978年的时候,中国的城镇人口,当时主要是户籍人口是1.72亿,但是到2019年的时候,按照常住人口的口径,我们这个城市人口是8.4亿人左右,也就是说40多年的城镇化,我们这个城市的人口增加了6亿人以上,美国总人口的两倍以上。所以中国的城镇化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在财政分灶吃饭的背景下,城镇化是一个八仙过海、各自为政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能力不平衡的问题暴露得就比较突出。这一点前面进行了分析。
进入到现代社会,必须要城乡一体化,农村也要进入到现代社会。而要让我们的农村变得像发达国家的农村一样,我想最重要的就是高水平的城镇化。
举个例子,现在农村的老人和儿童,如果在农村提供像城市一样的养老和教育标准,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因为要把相关的机构建到那个地方,相关的硬件设施,比如说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等都要加上,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日本的经验就是在农村把这个保障建得很完善,但是当老人都离世之后,突然发现这些设施都是过剩的,没有用的,没有人再到那去了。
儿童在农村如果要达到城市的教育水平,成本也是非常高的。边远农村就几个孩子,要保障他们的教育达到城市的水平,就要很大的投入,包括教师,包括一些教学设施。所以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和经济核算的原则,人口应该尽可能的向城市集中。
搜狐财经:下半年要扩大内需,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楼市有何意义?
张立群:城市硬件的部分有两大体系,一大体系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另一套体系就是房屋体系,一座城市缺房屋,它就不成为一个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以后引入市场调节,原来住房是单位建房为主,然后单位分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是引入市场调节,就是房地产它的需求和供给是通过市场来完成的。
在福利分房的模式下,到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大概是不到9平米。但是在住房制度改革之后,由市场来引导房地产的建设之后,到去年我们城镇常住人口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30平米。所以房地产市场中市场这两个字非常重要,它对整个城市房屋体系发展应该是一个基础性的调节力量,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对房地产市场发展是有非常大的影响。房价在大城市刚性上涨,以至带来炒房的需求非常热,导致房地产市场的一些畸形的表现等等。大城市人满为患,中小城市人气不足,对于房地产的发展就是两难。
新型城镇化,正在解决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假以时日,它给房地产的发展是重大利好。大城市人满为患的情况,随着中小城市它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水平的提高,产城融合度的提高,它会逐步的缓解。
搜狐财经:今年将制定“十四五”规划和未来15年的远景规划,您作何理解?
张立群:最主要的还是要谋大局谋长远中国现在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点。历时几千年才有了这样一个重大历史机遇期。现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就变得非常重要,重点还是面向长远未来高标准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现在我们钢的生产能力、水泥的生产能力、发电的能力等等都在世界上位居首位。从2010年以后,我们感觉到产能过剩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概念,中国的发展,它从补课转到谋划现代化的高水平的远景目标实现之后,一定要把这些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起来。
包括我们刚才讲到的补短板,我们现在修铁路建桥梁,并不是说多快,而是说要多好,一定要能够传世,要把它规划得科学,要想得周全,让子孙后代能够得到这个福利。包括盖房子,也不是说我赶快盖起来,让农民有新房子住,让城市的居民有房子住,而关键是要盖好。这个房子怎么样建得牢固,建得环保,建得绿色等等,我们实际上都要奔着高质量来努力。如果我们向着世界一流水平来努力的话,以后中国盖的房子世界上就是一流的,这都需要制造业多个方面的广泛支持。因此,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不是说要减缓下来,而是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要继续快速增长。
【搜狐智库:聚集学者与企业家智慧,把脉经济趋势。如有意投稿或联系现场报道、访谈、节目合作事宜,请发邮件至zhikucaijing@sohu.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