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注册制改革后要高度重视并购重组,监管重心要由IPO转向透明度的监管
本期嘉宾:吴晓求,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
访谈编辑:郑青春
搜狐财经联合《经济》杂志系列访谈——“致知100人”第95期(点击进入专题)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并开始营业,我国资本市场从此拉开序幕。30年,从零起步,中国资本市场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如何看待资本市场这30年的发展?搜狐财经对话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
吴晓求从1992年就开始涉及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主编了我国内地最早的证券投资理论书籍《股票债券全书》和有关证券投资学的教材《证券投资学》,深度参与了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实践,被称之为“中国证券理论奠基人”。
谈及资本市场这30年的改革,吴晓求表示,最令他兴奋和难忘的就是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他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标志性的事件。它的历史意义,仅次于两个交易所的设立。”他表示,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两种股份不能流通的问题,没有股权分置改革,中国资本市场就没有未来。
2019年7月22号,科创板正式开市交易。吴晓求表示,科创板的意义在于引入注册制,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除了股权分置改革以外的第二次重大改革。“注册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注册制改革后,从开市到中间到退出,都要相应地进行变革。”
“资本市场最具生命力的不是增量引入,是存量要有生命力、有效率,要让50万亿存量产生财富管理的效益。”吴晓求提出,注册制之后,要把政策重心放到存量资源如何高效优化配置上。监管的重心要后移,移到并购重组,移到退市上。
吴晓求强调,必须推动并购重组的功能改革、完善并购重组的机制、政策和制度。“任何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成长,多数的力量都来自并购重组。所以注册制改革之后,我们要高度重视并购重组。”
回顾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历程,吴晓求表示,中国资本市场走过了从初试、探索到不断认识的过程。资本市场从理论认识到政策设计、到制度改革、到战略目标都日益清晰。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战略目标,就是构建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展望未来,吴晓求认为,2020年到2030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关键十年,为此要推动一系列改革,让中国经济更好地转型。“中国有望成为第三个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吴晓求说。
吴晓求与搜狐财经对话
以下为访谈精编:
搜狐财经:今年恰逢我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如何看待我国资本市场这30年来的发展历程?您会给它打一个什么样的分数?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年,两个交易所的成立和运行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新的时代,也开创了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金融结构性的变化。
当时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碰到一些困难,特别是资金的融通方面,中国资本市场的先驱者就想到发行股票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发行之后,权益类证券产品需要交易,人们不仅希望当股东,还希望股票可以流通和转化,为此要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市场。在这种条件下,1990年两个交易所就开设了。
这30年,中国资本市场走过了从初试、探索到不断认识的过程。资本市场从理论认识到政策设计、到制度改革、到战略目标都日益清晰。
中国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市场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也是金融脱媒的机制,它对于改善中国金融的功能、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公司治理结构的现代化,特别是为社会提供日益多样化的财富管理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0年,我们找到了发展资本市场的正确道路,也开始深刻意识到发展中国资本市场是中国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任务。我们也日益清晰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战略目标,就是构建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我认为是良+。良+就是非常努力,但是总有那么一点遗憾,离优秀就差那么一点点。
搜狐财经:中国资本市场这30年,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吴晓求:1992年,我就开始涉及资本市场的研究,那时我和同事编了中国当时最完整的接近于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叫《股票债券全书》。那本书大约有400万字,1992年出版。在这个基础上,我又陆续主编了证券的系列教材,包括最早的证券从业资格的考试教材。
这期间,最令我兴奋和难忘的,就是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事件。它的历史意义,仅次于两个交易所的设立。
在上市公司的结构层面,当时由于经验不足,也受到人们的认识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约束,发行的股份不能流通,能流通的是IPO股份,以及IPO之后的增发,所以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大约2/3不能流通。这个现象称为股权分置。
一个上市公司如果有两类流动性完全不同的股权,这个公司做不好。所以从1990年到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这15年间,中国资本市场几乎没有发展,甚至倒退。
控股股东、大股东的股份、资产不能流通,跟公司的业绩好坏几乎没有关系,跟流通股股东有关系。流通股股东希望公司业绩做好,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没有动力。所以那时,没有什么企业能做大做强做好,都是在搞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盛行。
因为利益诉求不同,利益实现的方式不同,就需要把这两类人合二为一,让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实现机制。要让控股股东的股份流通起来,让他的价值和企业成长连在一起。
当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亲自指挥股权分置改革,尚福林主席具体实践。我当时介入很多的会议讨论,写了一本书叫《股权分裂: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制度障碍》,分析了股权分置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十大危害,为此必须推动改革。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深度介入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重大实践。我本人在理论上也充分意识到,如果股权分置还在,中国资本市场没有未来。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推动中国股权分置改革,要让非流通股的股份流通起来,实现两类股东利益相一致的共同目标。
现在中国市场有50万亿市值,而2005年的市值大概也就3、4万亿,和当时中国经济完全不匹配。所以我对股权分置改革给予高度评价,正是因为这项改革,在历届证监会主席中,我给尚福林的评价是最高的。因为他推动也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搜狐财经:您如何评价科创板开市至今的运行情况?
吴晓求:科创板的意义在于引入注册制改革。注册制是中国资本市场除了股权分置改革以外的第二次重大改革。
2001年之前,中国股票发行制度是额度管理基础上的行政审批制度。到了2001年,行政审批制度改成核准制是重大进步。核准制废除了额度这种计划经济的做法,还引入了一批专业的人士审核上市企业。这些专业人士用市场化的观念、理念来看待拟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核准制之后,又经过大约18年的历史,到2019年7月22号,我们推出了注册制基础上的科创板。所以从核准制到注册制,这又是一次飞跃。
如果说核准制是半市场化的发行审核制度,那么注册制就是高度市场化。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一定是高度市场化,就是从发行制度开始。
在2018年之前,中国资本市场很少有新经济业态的企业上市,像阿里巴巴、腾讯、小米或者京东这类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几乎找不到影子,因为它不符合以前的上市标准,中国以前的上市标准太工业化,不盈利不能上市,甚至要盈利很多才可以。
很多人说中国市场赔钱的人多,盈利的人少,这一定是有市场的制度性缺陷。一个市场如果是七个人亏损,两个人平,一个人盈利,理性的人是不会去的。但是资本市场在生生不息的发展,它的收益率一定要大过债券的收益率。
有人概括了资本市场的平均收益率,每年要超过国债的六个百分点。但在中国过去相当长时间不是这样,原因就是它选择上市公司的标准和企业上市的机制出了问题,所以才有注册制改革,才有科创板的设立。一切交给市场来完成,企业有没有价值,让市场说了算,这是注册制改革的核心目标。
有些企业可能暂时不盈利,但它处在一个上升期,上市以后就有财富管理功能,企业能够成长。
搜狐财经:展望下一步,未来注册制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革?
吴晓求:我个人认为在两年左右的时间,中国资本市场整体上都应该实行注册制发行制度改革。
注册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别看它是从入口部分改革,入口之后整体都要和注册制相匹配。
IPO注册制是增量改革,还有巨大的存量。资本市场最具生命力的不是增量引入,是存量要有生命力,存量要有效率,要让50万亿存量产生财富管理的效益
为此,必须推动并购重组的功能改革、完善并购重组的机制,政策和制度。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的成长,多数力量都来自并购重组,所以注册制改革之后,我们要高度重视并购重组。当前,要最大限度推动并购重组,就要进行观念的转型,把政策重心放到存量资源如何高效优化配置上。
那么退市就要发生巨大的效力。因为注册制的增量进入速度很快,存量的退出速度也要很快。否则资本市场会成为没有效率的地方。我们的市场很早就有退市机制,但基本上没发生效力,市场的淘汰功能太差。当退市机制不发挥作用的时候,市场就没有正确的定价机制和定价标准。所以加快淘汰劣质的上市公司,提高退市机制的效率,非常重要。
这三个方面,从进入到中间到退出,都要系统的变化。还有一个就是信息披露的监管。过去是监管人,从监管入口把关,让好企业上市。注册制之后,监管的重心要后移到中后台,移到并购重组,移到退市上。要确保市场有足够的透明度,投资者才会有安全性。
在资本市场有一个说法叫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公开是第一位。公开就是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市场的透明度。社会的稳定机制来自透明度。当监管的重心由IPO的监管变成透明度的监管,这个市场就开始走向正轨。
当然还有事后的处罚,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因此注册制变革后,一系列都要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寓意着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正轨,找到正确的方向,找到了如何发展中国资本市场。
要把中国市场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更要按照国际规则走,要有足够的透明度,足够好的信用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注册制对这些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这就是注册制改革的意义。
搜狐财经:过去对并购重组不够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另外,我们应该如何解决A股退市率低的问题?
吴晓求:我们过去不太重视并购重组,甚至误以为并购重组是内幕交易和虚假重组,对并购重组的审查非常严,以至于并购重组很难推行。特别在2001年之前的条件下,并购重组都是掠夺上市公司的重要手段。
在核准制条件下,并购重组有所改善,但仍然有虚假的并购重组。但在注册制之后,要让并购重组恢复名誉,它是资本市场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上市公司要做大做强,除了科技创新,管理规范等以外,还要对上下游、横向的资源进行并购重组,把相关的资源纳进来,它可以变得非常强大。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公司,基本上都是通过并购重组完成的。
退市在过去遇到很多阻力。首先是地方政府不愿意所在地的上市公司退市。它会认为退市不稳定,一家上市公司少则几万股东,多则几十万股东,几十万投资人退完以后,社会就会不安定。地方政府通常以要维护社会安定为由,阻止退市。
在相当长时间里,社会稳定压倒一切,监管部门压力也很大。退市企业的唯一出路是并购,退市企业就会鼓励企业并购,把并购的名声也做坏了。
实质上只要做好市场透明度的监管,退市这些投资人不会再找地方政府,前提是要加强市场透明度的监管。所以退市机制除了要观念变革,还要加强监管,这一系列制度要配套,退市效率就会提高。
搜狐财经:今年以来,中概股掀起回归潮,特别是一些互联网龙头企业,但基本都选择了在港交所进行二次上市,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吴晓求:中概股从美国市场退市,既有国际背景,也与个别企业自身有关系。有些中概股在这之前就私有化退市,试图回到香港联交所,也有少量企业想回到中国A股,情况非常复杂。
资本市场考验中国企业的信息披露,资本市场的生命力在于透明度,在于信息披露。当信息披露不能做到完整、真实、充分,是不能上市的。透明度对市场意味、对企业意味着生命。违背了透明度,企业的生命将不复存在。
中国企业现代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透明,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理解还不够,对它法定义务的责任性理解不够。在一般情况下,发达市场的定价比较公正,中概股在信息披露方面有一些缺陷,信息披露不透明的企业,定价相对低。
对中概股公司来说,回来后要遵守中国上市公司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不仅仅是寻求高定价,也不仅仅是寻求融资,核心是要为社会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可信的投资资产,这是他们的责任。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反省和认识的过程。
搜狐财经: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还应该如何推进?
吴晓求:中国金融的开放和其它国家不一样,走的是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设分资和独资的机构,在股权上是放开的。中国在这方面开放的很快。
其它国家的金融开放,是以本币的自由化改革为先导,先完成本币的可自由交易,实现本币市场化的定价机制。
但中国目前还没完成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交易的改革。现在人民币想换成美元资产还不容易,我认为未来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完成人民币的可自由交易的改革,从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为此我们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改革,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特别是资本市场开放,要等到人民币的可自由交易改革的完成才可以全面开放。恐怕又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但是乐观来说,我想在2020到2030年这十年间,这一系列的重大改革都得完成。
搜狐财经:接下来十年资本市场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吴晓求:这十年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首先是处理好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发展的平衡,让中国有相对好的国际环境,发展中国经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第二要处理好国内经济发展的各种政策的协调和平衡。核心是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让企业有激情,有创造性,焕发出生命力。财富是由企业和企业家创造的,所以我们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
第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金融开放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和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保持人民币长期坚挺的信用基础。如果人民币在全球开放之后没有信用,出现货币危机,就背离了改革开放的初衷。
经济发展可以保持适度,但必须维护人民币的长期信用。在国际上,本国的货币在全球的信用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深刻、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这些都是大的方略,我们需要高度注意和平衡。
搜狐财经:展望未来,您如何看待我国资本市场未来十年的发展?
吴晓求:未来十年,我认为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关键十年,有几个改革目标必须完成。
第一,要全面推行注册制的改革,建立高度市场化的规则体系,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高度市场化一定要和国际规则相衔接,中国特色的东西要越少越好,建立起让国际投资人认可的规则。
第二,要朝着构建21世纪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前进,这是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目标。一个大国在周期性的发展中,它的金融都是全球的金融中心,从13世纪的威尼斯,到15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再到17世纪的伦敦,到19世纪末期的美国,都是那个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当然今天的英国伦敦,仍然是国际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仅次于纽约市场对全球的影响力。中国有望成为第三个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三,为此要推动一系列的改革。国际金融中心有很多核心元素。比如它有极其完善的法制,包括法制的理念、法规的完善,以及严格公正的执法,这属于法的建设。
第四,要通过改革,让中国经济能够进行很好的转型。资本市场的稳定,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也是以国家经济力量的竞争力为前提,所以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可持续性,非常重要。
所以未来的十年,人民币的国际化,资本市场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一系列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