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发银行副总裁Leslie:发展绿色经济是共同繁荣唯一途径,助力中国能源转型
搜狐财经联合《经济》杂志系列访谈——“致知100人”第141期
本期对话嘉宾:新开发银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Leslie Maasdorp
多边发展银行已经存在75年之久,世界银行是第一个多边发展银行。二战后,这些机构在推动社会进步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推进发展中国家与新兴市场的发展,金砖五国于2015年共同成立了新开发银行。新开发银行仅仅成立6年,但目前已经累计通过价值3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现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亚洲多边银行之一。
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实现绿色金融市场、绿色能源系统等进程上还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去全球化的预测频频出现,可持续发展又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搜狐财经《致知100人》独家对话新开发银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Leslie Maasdorp,探讨新开发银行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上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去全球化”是否会愈演愈烈。
Leslie Maasdorp向《致知100人》透露,在新冠肺炎肆虐武汉时,新开发银行迅速反应,为中国三个最严重的省份提供了70亿人民币的支援,第二阶段又提供了100亿元用于支持经济复苏。
未来,新开发银行希望为中国的新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并给私人企业提供更多的借贷。
以下为搜狐财经《致知100人》与Leslie Maasdorp的采访精编:
《致知100人》:新开发银行相对于其他多边发展银行的独特之处有哪些?
Leslie Maasdorp:首先,我们的组织机构是精简与高效的。我们不需要拥有多名员工和慢速运转的官僚主义组织机器。在做投资项目评估时候,我们项目风险管理、项目实施、董事会审批等流程也是十分高效的。
第二个区分其他多边机构的关键特点是我们投资的项目大多数都是使用当地成员国的货币进行资助的。比如,我们用人民币在中国进行融资而不是用美元。 这样就避免了外汇的匹配,能更有效也更持续地为长期基建融资。
第三,我们确保我们执行的每个项目都是在帮助成员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低碳未来。
《致知100人》:2015年开始建立新开发银行时期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Leslie Maasdorp:开始阶段十分具有挑战性。因为当时只有五人,银行行长,成员国又分别派一个副行长来。 我们也没有员工与基建。 当时,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议项目,需要确认我们要资助的项目工程。其次,我们需要在中国注册,能够在中国本土市场发行债券。最后,我们要雇佣员工,让基础系统运转起来,以确保风险管理,后台审计,金融会计等运作。
在七八个月以后,银行已经确立了投资项目。因为我们这些国家缺乏基础设施建设, 所以我们在初始阶段拟定了五个可再生绿色能源计划。对于新开发银行来说,我们在成立之初就已经涉及有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了。
《致知100人》:请问新开发银行选投资项目的标准是什么?
Leslie Maasdorp:我们运用的标准之一就是,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我们要确保我们的项目符合最高规格的社会环境治理标准。 其次,我们希望我们的项目能为生产型经济基建做出贡献。
具体来说,一共是310亿美金的项目经费投放到金砖五国的79个项目当中。主要的投资在三个领域内。第一是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 诸如太阳能,离岸风能,水力等等。第二个大领域就是交通。 我们所有的成员国对新交通基建的需求都十分显著。 比如,中国就是一个急需大量道路基建和中转机场,海港和铁路的大国。第三是与水资源有关的项目。我们将水资源进行配置,建设相关资源的基建,为大型城市中心建立下水道系统。
《致知100人》: 新开发银行做了哪些事情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对抗新冠病毒呢?
Leslie Maasdorp:当新冠病毒开始在中国武汉肆虐时,我们是最早的几个迅速应对这场危机并进行反应的银行之一。我们提供了七十亿人民币,这七十亿是集中在三个新冠受灾最严重的省份。第二阶段是我们为经济复苏提供了资助。 政府在封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人们要呆在家里。这就导致了他们缺少收入。许多生意都倒闭了,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所以第二阶段我们在支援经济复苏,我们拿了出100亿。50亿投资给公共健康,另外50亿则是给经济复苏。
《致知100人》:新冠疫情的发生引发了全球化衰退的大讨论。 很多学者、专家预测“去全球化”将要发生。您对此怎么看,“去全球化”真的会发生吗?
Leslie Maasdorp:新冠疫情袭击整个世界的时候,经济停滞。由此,引发全人类的恐慌,很多人认为世界会走上去全球化的进程,这可能意味着每个国家都闭关锁国,试图自产自销。之后世界将变得非常区域化,供应链将会改变。但是,我认为这不会发生。因为,在21世纪的当代经济中,每个国家都很难自给自足。
著名的经济学李嘉图提出著名的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如果一个国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而这些恰恰是别国生产时候所缺少的资源。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国家就应该专注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去其他国家获取你所缺少的资源。
我们会经历全球化减弱的阶段,这种弱化的程度会加剧,因为国家正在经历紧张状态。但是总的来说,全球化的脚步将会更加笃定。
《致知100人》:在西方国家有一个普遍的议题:中国在深化全球化的道路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您对此怎么看?
Leslie Maasdorp: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它是我们时代的振兴力量。过去35到40年来,有一些新兴市场涌现。印度在过去25年崛起,同时还有巴西,印尼,土耳其,墨西哥等,这些经济体的GDP在40到45年前要明显少很多。我们不可忽视新兴市场在当今世界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新开发银行成立前,高盛的经济学家,Jim O´Neill就发布过一项报告,提出2050年,G7经济体,或者说全球最大的七大经济体将被一个新的名单代替,包括中国巴西和俄罗斯。 这也促成了金砖国家和新开展银行的诞生。 简而言之,就发展轨迹而言,中国是一个重要的亚洲区域市场,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所以,中国在深化全球化的道路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当前,贸易,科技等各方面的紧张关系正在上演,但我认为更深刻的一体化进程仍将会适时发生。
《致知100人》:世界正面临气候变迁的挑战,所有的国家都应该肩负起达到绿色各项指标的责任吗?
Leslie Maasdorp:高碳排放到低碳未来的这个转型中,我认为发展中国家,低收入国家和新兴国家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为从各方面来说,发达国家尤其占有优势。它们的工业化已经到达一定程度,而那段时间里,煤炭价格要低很多,化石燃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一百多年前还没有关于化石燃料或人类行为对气候变迁产生影响的讨论。现在我们知道,科学已经得出绝对的结论,碳排放确实对气候变迁产生了影响。因此, 我们要找到一个如何均衡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分摊权责的战略就显得十分重要。未来20到30年,碳密集型的世界要向更绿色经济发展是及其困难并充满挑战的。 但我们没有其他选择。这是走向长期共同繁荣的唯一途径。
《致知100人》:新开发银行将如何帮助中国实现双碳目标?
Leslie Maasdorp:早在2000年,中国已经开始了新能源转型计划。过去的20年内,760亿瓦特的可再生能源已经启动,并不断增加。所以绿色能源转型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现在需要是加速改变当今中国现状。因为中国现在拥有基于全球27%的碳排放。 所以在碳中和的道路上中国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们希望和中国发展银行以及亚洲基建投资银行等其他多边发展银行一起,在发展绿色能源系统,绿色金融市场和新绿色科技的进程上起到一个支持性的作用,为中国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致知100人》:金融将在低碳未来扮演什么角色?
Leslie Maasdorp:当政府制定货币政策时候,中央银行必须非常明确地把碳中和经济纳入考量范围中。 类似地,当公司在做投资策略时,在未来15到20年内,它们要做考量,以碳为动力的发电站将变成搁浅资产, 因为各方面估值分析都要考虑进来。简单来说,气候危机就是投资危机,公司估值必须将此反映出来。 世界范围内将会有大规模的公司重估的行为。我们要回归金融本质,追问自己,进一步的创新在哪些点上可以帮助绿色工业革命
《致知100人》:您的新书《中国与世界》几天前出版了。 你写在这本书内,主笔了《支持低碳未来-商业的作用》。 您能讲讲中国私人企业对未来低碳发展起到的作用吗?
Leslie Maasdorp:本质上书里面提到的观点就是商业在转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政府,有责任制定政策框架,制定法规框架,制定正确的政策设计考量。而作为独立的公司,或者每个消费者都必须把低碳未来纳入考虑范围里。
我们说到商业的角色时候,自然会有赢家和输家。处于化石燃料工业的公司自然会面临严峻的长期的挑战,包括生存问题,因为这些公司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生产出有可观利润的产品,这些产品的需求将会显著下降。
但同样在这本书里,我们讨论到将会有新兴科技。我们相信科技,将会在未来几年内有新的解决方案,因为新的绿色科技需求会涌现。
《致知100人》:新开发银行不久要搬到一个十分壮观的办公大楼里。 这对新开发银行意味着什么,而其未来的核心责任又是什么?
Leslie Maasdorp:我们要搬到新的大楼里,我们非常激动。 我们最近还在陆家嘴办公,在上海的金融区。但是我们新的常设总部是一个非常标志性的建筑,同时也是符合中国环保标准的最高规格。 我们当然希望银行会成为一个召集所有发展的参与者的中心。我们希望能够更广泛集结整个多边发展银行工业,使得各种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也鼓励其他在中国的参与者,能够找到新模式来发展金融领域。金融的发展是为了碳中和目标而进行转型过程中一个需求。
我之前所提及的重点,绿色金融意味着我们要从绿色公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为主导的债券市场筹集更多基金。第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会给私人企业更多的借贷,因为就工程转型方面,这里存在更多的机会。在私人企业领域里会有更大的资金池。 所以希望借着这新大楼,我们能集结更多不同的金融领域的参与者,并就发展金融的未来上制造更多的话题。
【《致知100人》是由搜狐财经、搜狐智库打造的高端财经人物访谈。以智慧者为师,与梦想家同行。访谈、节目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demin021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