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天!个税汇算隐藏优惠
上半年的最后一天,有很多事儿可要抓紧办啦!比如「2022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年度汇算」就将在今天(6月30日)结束,还没办个税汇算的,今天就是最后期限了!
个税汇算的16字原则是“查遗补漏,汇总收支,按年算账,多退少补”,对于咱们“打工人”来说,重点就在“多退少补”这四个字上。如果你属于需要“退税”的,错过了今天很可能会损失一笔真金白银;而如果你属于需要“补税”的,后果还要更严重一些,按照规定,汇算期结束后没有足额补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将依法加收滞纳金,并在个人所得税《纳税记录》中予以标注。
还没有办理个税汇算的小伙伴一定要抓紧时间啦~
01
新增两项税前扣除
今年的个税汇算清缴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新增两个“税前扣除项”,简单来说,就是申请退税的项目多了两个。
在“可享受的税前扣除”部分,增加了“个人养老金”以及“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两个专项附加扣除。具体来看,个人养老金专项附加扣除方面,纳税人每年最多可以税前扣除12000元,如果2022年往个人养老金账户转入了资金,就可以税前扣除相应金额,具体流程小夏在3月份的时候介绍过,大家可以对照流程去办理(回顾请戳《年度个税汇算开启!别错过退税“红包”》);“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也是2022年新增的税前扣除项,扣除标准是每名婴幼儿每月1000元,可由夫妻一方全额扣除、也可由夫妻双方平分扣除,如果家里有3岁以下的小宝宝又没有填报这个项目的,今天还可以补报退税。(参考来源:人民日报,2022.03.2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2.03.29)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2.03.29)
再加上此前个税6项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租金、住房贷款利息、大病医疗、继续教育,现在一共有8项专项附加扣除。去年扣除项目有变化未及时变更的,汇算时都可以补报,大家可不要忘啦~
02
三十年后“职退比”或从2.65降至1.11
其实从个税汇算清缴去年的两个新增税前扣除中,就可以看出当下人口结构的两大变化——老龄化与少子化。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0亿,然而,人口负增长与快速老龄化的交织发展趋势,导致劳动人口不足与需抚养老龄人口不断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以“现收现付”为主的基本养老金制度提出了巨大挑战。(参考来源:国家统计局,2021.09.2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23.01.03;第一财经,2023.06.15)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2021.09.29)
有业内人士测算了2020到2050年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在职职工人数、退休职工人数及职退比的发展趋势,预计职退比(在职职工人数与退休职工人数比例)将从2021年的2.65下降至2050年的1.11;也就是说,2021年是2.65位在职职工赡养1位退休职工,到2050年将是1.11位在职职工赡养1位退休职工,在职职工赡养压力显著增大。(数据来源:央广网,2023.06.16;第一财经,2023.06.16)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5日,已经有3743.51万人参加了个人养老金制度;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8日,各类金融机构共发行个人养老金产品664只,其中包括465只储蓄类产品,149只基金类产品、32只保险类产品、18只理财类产品。(数据来源:经济参考报,2023.06.28;央视网,2023.06.28;新华网,2023.06.17;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23.06.29)
(图片来源: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23.06.29)
另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养老金制度。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5月发布的《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3)》显示,七成受访者愿意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其中50岁至59岁年龄段受访者对个人养老金试点参与意愿更加强烈,约占78%。(数据来源:新华网,2023.05.29;经济参考报,2023.06.28;央广网,2023.06.28)
(图片来源:新华网,2023.05.29)
实际一点从个人角度看,在老龄化、少子化的社会背景下,仅仅依靠基本养老金,只能维持个人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果想要实现品质养老,还需对第一、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进行合理配比,才能达到预期中的养老金替代率。
如果还没有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或是去年还没有转入资金的小伙伴,希望今年不要再错过了,早日规划、早日投入、早日积累,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老年~
温馨提示: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