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预定利率下调,影响你买保险?
但凡你朋友圈有个做保险的,你都能刷到类似信息:预定利率、3.5% 、错过后悔、 3.0%、复利等等。咱们今天就一次性说清楚这件事儿:
- 什么是预定利率
- 预定利率的历史变化
- 对客户有什么影响
弄懂这些情况,你才知道当下要不要下手抄底保险。
1、什么是预定利率?
很多保险产品都有很长的交费时间,10年或者20年。这期间,投保人需要先交保费。然后所以对于长期险,重疾、年金、寿险,保险公司在定价的时候,必须考虑给投保人以一定的投资回报,就像您把钱存银行,保险公司也要付利息一样。
利息给多少呢?精算师在设计产品和定价时,会在评估公司的经营情况后假设一个保单的年收益率,这个就叫预定利率。
预定利率越高,保险公司给投保人的资金回报率就越高,相应的,您付出的成本也就是保费,越低,反之同理。
说人话:预定利率高,保障型保险保费就低,理财险保险回报就高。反之亦然
以后预定利率降成3%了,如果是同一家公司,同一款理财险保险收益就有可能略低。同一款保障型保险,保费就有可能略高。但是这个也不是绝对的。
2、都是3.5%预定利率,为什么收益不一样
目前在售的理财型增额终身寿险来说,都说自己是3.5%的预定利率,他们的保单收益一样吗?不仅不一样,还有可能差距很大。为什么差距很大?有些理财险前期收益高,有些理财险中间收益高,还有些理财险后期收益高,反正不尽相同。
为什么同样都是3.5%预定利率,差异会很大?我举个例子:同一条街,同样的商家同样的进货渠道和进货价格,但是一年下来每个商家利润都不一样。总之一句话:虽然进价一样,但是大家的成本经营状况也不一样,所以利润和售价也不可能一模一样。
另外注意,预定利率是3.5%,并不代表客户所缴纳的保费回报就是3.5%收益。增额终身寿险合同里面写的可是保额3.5%年复利增长,和你的收益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增额终身寿险只看现金价值表。
3、预定利率历史变化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高存款利率非常高。当时平安、中国人寿、新华、太平洋、泰康等保险公司推出了一些预定利率5%-8.8%左右的储蓄险。例如平安人寿的“少儿360”、中国人寿的“99鸿福”等,年复利在8%左右——终身刚性兑付。
8%现在听起来是不是很恐怖?保险公司当时为什么会拔高这样的回报率?。因为当时银行利率高呀,保险公司只能紧跟银行利率。你想,如果银行利率8%,保险产品才3%,肯定卖不出啦。
当时买了这种收益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就必须刚性兑付。不管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如何变化,都必须咬牙给客户兑现承诺。
但是,1996年以后,央行历经约10次降息,一年期利息从10%左右降到现在的1.5%。
在利息急剧下降的过程中,1999年6月份,成立尚不足一年的保监会出了一份紧急通知,限定了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为2.5%。并且停售了所有预定利率超过2.5%的产品。
这个2.5%的预定利率维持了14年之久,直到2013年8月份才放开。保监会允许普通型人身保险保单预定利率上限为3.5%。普通型养老年金或10年期及以上的其它普通型年金保单,允许上浮15%,达到4.025% 。
预定利率历史变化
从2.5%到3.5%,让保险产品的定价下降了20%-30%。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当时卖得越多后面亏得也越多。据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受损最严重。高盛曾经发表报告指出,保守估计这三家寿险公司的潜在利差损约为320—760亿元人民币。
- 很快这个估算被证明太低了。1999年中国人寿的利差损就已经累积到 258 亿元。
- 据说有的公司在其后两三年都诱导客户退保,内勤几乎是强制要求退保。客户的话,退保一份奖励几百元。
- 2009年,平安掌舵人马明哲大倒苦水说平安的利差损有800亿
所以,为什么监管部门拟下调保险公司的预定利率呢?
因为保险公司承诺的回报率如果过高,会产生利差损不利于长期经营;
回报率太低又会失去竞争力。但是目前各大保险公司为了提升短期内的竞争力,都会尽可能提高自己产品的回报率(太过于激进,保险保障基金要兜底)。
而监管为了控制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就果断踩刹车。从长远来看,下调预定利率为了保险公司能够兑现,客户能够拿到稳定的收益。
预定利率下调,不影响之前买的保险。
什么时候萧条预定利率:还没有明确通知,有人说是6月30号,不过我觉得不会空穴来风,现在全球利率都走低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应该很快会叫停。
4、现在要不要抄底保险?
通过平安800亿利差损你就知道了:长期来看,像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国债等低风险产品的利率是在下调的。
保险却会一直刚性兑付。买保险就是锁定长期利率,不过钱放在银行和保险公司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的意见是:
保障型的产品,比如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定期寿险等等,属于刚性需求,一定要趁身体健康的时候买,和预定利率下调无关。
储蓄型的产品,比如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养老保险等,如果你有一笔闲钱长期不用,并且没有其他合适的投资渠道,我觉得根据自己的缴费能力量力而行先下手为强。如果没有闲钱,如果有好的投资渠道,或者对保险根本不了解就不要上车了。盲目跟风有可能得不偿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