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当恐怖漫画读,你就错了
题外话:周末摆摊的时候一位读者看到《黑虫》,说自己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因为初中时读过的漫画居然突然出现在她眼前,惊喜!
“想要变强”的雄心壮志、“找到自我”的坚定目标,抑或“拯救朋友”的崇高愿望……我们认识太多这样的角色。
但《黑虫》漫画中的主角与这些“特性”似乎无缘。
做事缺乏强烈目标,行动方式被动,这似乎是《黑虫》里每篇漫画主人公的共同点。然而,读者仍然完全可以共情人物的喜怒哀乐,并好奇故事的走向。这得益于作者王小洋对细碎生活压力的体察,以及对 “摇摇欲坠的日常生活”的生动刻画。
缺乏动力的角色让身为普通人的我们产生更多共鸣。比如《同房客》,“我”是一名受邀参加活动的恐怖漫画作家,在主办方安排的酒店遇到了奇怪的室友。由于“我”和同房客都是恐怖漫画作者,二人顺理成章地展开了一场互相吓唬的比赛。这样的设定再加上主角的人物形象 (姓名就叫王小熊!),自然会让读者代入王小洋本人。亦真亦假的背景让故事变得轻松戏谑,读者仿佛随作者/角色进入了某种平行时空,甚至故事本身就更像是主角的一场梦或想象,因此他越是陷入可怕的境地,读者就越会感到兴奋有趣……
因为加入了比赛,无论出现多么诡谲的场景,本就有些神经大条的主角都不为所动,最终成功地吓跑了室友,可他为什么又说自己彻彻底底地输了?酒店走廊里菱形的窗户又有何玄机?聪明的读者或许已经猜到了真相,不过最为巧妙的并不是故事干净利落的结尾,而是紧随其后的后记:作者告诉我们,漫画的灵感来源于他参加作者活动时一次真实的共宿体验。现实中的友情和游戏,为这篇恐怖小故事留下了愉快温暖的余味。
另一方面,《同房客》的叙事模式也向我们揭示出: 漫画的恐怖势能从最开始就存在于故事的内核,而漫画推进的过程也是这个恐怖能量被释放出的过程。这篇的独特之处在于现实世界的踏实感与故事的神秘感相互制衡,使恐怖元素更加克制,也更加回味无穷。
在这一脉络下,我们可以把另一短篇《自由的尽头是》和书内豆本《鸟的话》结合起来阅读。后者并非恐怖漫画,而是延续了前者通过怪谈故事引发的有关“自由”的思考,对前者的主题进行变奏和强调。
一个人站在动物园,正津津有味地偷听小鸟吵架。笼中鸟和笼外鸟究竟谁更自由?渴望自由的笼中鸟饱受折磨,可随时准备为生命战斗的笼外鸟,竟也会羡慕笼中鸟的安稳生活?
《鸟的话》探讨了自由的定义,即 被迫的或被外部因素定义的自由都并非真正的自由。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漫画,它的叙事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本人的哲学思考,并折射出对生活选择的反思。
《自由的尽头》以男主角的视角开展,但重点描绘的是女主角的故事。一次电梯事故激发了她极端的幽闭恐惧,使她在追求自由、摆脱一切限制的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和其他篇目的主角类似,女主角想要的不多,不如说她的动机是“不想要”而非“想要”: 她宣称想要自由,但在她这里自由是一个负面的定义,即自由等于不受限制。本篇漫画借由都市怪谈类的形式,将“去掉所有限制就是自由”推演到了极致。
当角色抛弃了一切欲望和责任,只剩下对“自由”的执念,我们发现自由的概念变得空洞,甚至到了恐怖的地步。这或许就是王小洋想要诉说的某种自由和限制之间的平衡,其中包含着作者招牌的对人物心理的体察,使探讨不至于流向架空式的虚无。
平淡生活下作为普通人的欲望和执念,演变成意想不到的结局。在《黑虫》收录的其他短篇中,我们看到有些人想要得到永生,有些人希望拯救尚未被压力和绝望压垮的一小部分人;有人拼命回应他人的期待,有人只想拥有一个朋友和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作者几乎对每个人物都怀有明显的同情,即使恐怖黑暗的底色有时非常厚重,真诚的叙事和反思却使每篇漫画都留有余韵,仿佛进入了读者内心的空隙,在恐怖主题之外留下些许平静的沉淀。
没有太多雕琢的痕迹,《黑虫》里每一篇漫画的每一笔都是为了表达作者最想要探讨的话题以及内心最强烈的感悟,所以才能深受大家的喜爱,为读者带来长久的震撼。
内容简介:一种名叫“因赛特”的病毒在全球肆虐,社会陷入极大的恐慌中。某日,普通中学教师桑楠发现有些人的背上长出了黑色的虫子,有大有小,会不断生长。他很好奇黑虫与病毒之间是否有关系,更重要的是,如果想办法消除它们,人们是否就能恢复健康……本书包含五个短篇漫画:《延续》《黑虫》《同房客》《自由的尽头是》《流浪街头的日子》。
——在这里看我们的新书喔(<ゝω・)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