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专业第一名,必须为它喊个冤
因为“难就业”,它成了避雷首选,但时代的流动中又无处不是它的身影。
——女同事说
1998年初,有记者采访谈家桢教授,希望他描绘一下下个世纪生命科学的前景。教授说: 21世纪那将是生物的世纪。
这句话,引领无数学子投身到生物行业之中。
可随着时代发展,生物科学专业不仅没能蓬勃发展,反而成为了“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之首。
许多学子一边茫然前行一边寻找出路,直到毕业才发现谈家桢教授那句话的另一层含义:
21世纪确实是生物的世纪,因为各行各业都活跃着改行的生物人!
01
上最多的课,做最难的实验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傅承新教授曾说:
生物科学研究对象是整个自然界所有生物,研究它们的发生、生长发育、发展及绝灭。这当中有两个研究热点,一个是微观世界,从分子到细胞结构内部的生命现象,比如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子机制,植物光合作用的机理等;另一个是宏观世界,研究生物和生物的关系、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研究自然界中的几百万种生物是怎么来的?它们如何进化?物种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物种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生物,而研究内容,则是与生物有关的方方面面。
根据所在学校的定位不同,即使同样都命名为“生物科学专业”,所学内容也会有略微的差异。
比如农业大学可能偏向于养殖与种植相关的生物研究、技术开发等;医学专业则可能偏向于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等等。
过于广阔的涉及领域,造成生物科学一级学科下,包含了生物分类学、神经学、组织学、解剖学、形态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数学、生态学、胚胎学、生物统计等十多个二级学科。
这些二级学科,单拿出来一个,所需要学习的东西都有很多。而无论你选择生物科学专业中的哪个研究方向,都要涉及到其中的多个学科。课程的数量和所学难度可想而知。
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也足够让每一个大学生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专业选得好,年年像高考”。
从大一开始,除了基本的公共基础课外,生物科学专业还有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理学等必修课程。但大部分的专业课,都是从大二开始。
大一所学内容则基本都是基础课,比如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计算机科学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础课中甚至还有让人闻风丧胆的高等数学。
据说,有的学校在大一甚至可以布置19门课程。主打的就是一个物超所值。
而等到大二,很多专业开始逐步告别早八的时候,生物科学专业的同学们依旧在勤勤恳恳地早起。没办法,毕竟他们的课表长这样:
毫不夸张地说,其他专业劝退,需要说很多理由。生物科学劝退,出这一张图就够了。
那些没有被课程占领的时间,也并不是完全自由。因为生物科学专业,还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写超多的报告。
他们的实验对象可能是小老鼠,也可能是兔子,奶牛,鱼等等。
要用这些小动物做实验,不仅需要强大的心理建设,还需要明白:生物是复杂的,动物是有脾气的。
生物构造的复杂程度不用多说,即使只是一个草履虫,其复杂程度都会超过我们的想象。而活的实验对象,又会给实验增加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想象一下,你终于鼓起勇气,抓住一只蟾蜍,准备提取它的分泌物。这时,它“呱呱”叫了两声,把你挣脱开,跑了。
接下去的故事,就不是实验如何顺利完成,而是如何快速地抓回实验对象了。
即使是比较配合的动物,想要顺利完成实验也很难。天气,温度,食物,以及动物今天心情的好坏,都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实验结果。
网上之前有个段子,叫做“某些细菌会长在任何地方,除了实验室”。
这不是夸张,而是生物类专业的真实写照。
02
成为天坑,它真的冤枉
因为专业涉及内容过多,所以生物科学的入门门槛会比其他专业略微高一丢丢。
在生物科学领域中,有一句话,叫做 “本科学基础,硕士刚入门,博士一路走到黑。”
意思是,本科只学基础知识,硕士才有了探索新世界的可能,而到了博士才算真正意义上迈过学习的门槛,有了创造新世界的可能。
这也就造成了生物科学专业被称为“天坑”的主要原因: 本科期间设有超多的课程,但所学的只是基础。
想要真正入行,就要不断学习,而漫长的学习时间,可能又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就业压力。
如果放弃深造,仅以本科所学基础课程进入社会,竞争力又不如其他专业。
比如动物方向,如果想要做兽医,就要与兽医专业方向的同学竞争。由于对方专攻于一个方向,在本专业内更为专业,涉猎也更加广泛,只掌握基础知识的生物科学专业就显得略弱一些。
换一个方向,医学、植物等等也都是如此。
所以说,生物科学之所以成为四大天坑之首,不是因为它要学的内容多,也不是因为它的学习难度大,而是因为: 难以转行,难以就业。
还记得张晓勇吗?
他是长沙高考理科状元,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所学专业就是生物科学与技术。
几年后,父亲重病,张晓勇辞职回老家,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被逼无奈之下,他成为了一名保安。
张晓勇的事虽然只是个例,但也能从中感受到生物科学专业就业的困境。
可这并不能责怪这个专业。
生物科学就业难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责任使然。
近年来,有许多互联网公司在一夜之间迅速崛起,对于该领域的创业者来说,只要抓住一个契机,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
即使产品不够完美,只要能贴合人们的需求,便可初步投入使用。
但这一点在生物领域极难实现。
一方面是很多实验室的的研究成果不具备开发成产品的能力,难以落地;另一方面是药物类的产品,与生命息息相关。
可谓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实验成果转化为产品之间,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和审核流程。
即使审核通过,社会是否能接受新技术,也是一个问题。比如转基因食品,如今仍被人们排斥。
成果无法落地,也就无法获利。业内人员的收入、待遇以及岗位需求便因此受到了限制。
退一步再说,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加剧了生物科学行业内的竞争。
原本许多需要人力去操作的实验步骤,如今都可以用机器代替,它们带来了更准确的操作,更少的休息时间,以及更低的实验人员需求。
当基础操作被AI代替,行业便需要从业者有更多的创造思维。而这一点,就又要说到最初的一个话题:生物科学专业直到博士学位,才能开始踏上创新之路。
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选择,便又少了一条。
复杂的研究对象,对生命的高度责任感,再加上环境的迅速变化,才让生物科学专业成为了读书难,毕业难,就业难的老大难。
03
与时俱进
虽然有千千万万的难,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生物科学依旧前景广阔。
随着人口的增加,老龄化的加剧,随之而来的,是疾病、资源、粮食等问题的凸显以及人们在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等方面的需求。
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生物科学。
而随着生物科学专业从几十年前的热门专业变为冷门,又变为天坑,被大家反复劝退。
人们在选择它的时候,开始思考得更加全面和细致。让许多对本专业兴趣不大的同学从报考开始,就不再考虑生物科学。
更多的需求,更少的竞争,让生物科学专业的就业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此外,近年来跨学科融合的逐步推广,也让生物科学可以打破原有壁垒,寻找到更多发展的可能。
比如近年来很火的合成生物学,就是一门汇集生物学、基因组学、工程学和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
除此之外,国家近年来对生物科学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升,还把它列入到了强基计划的7大基础学科之中。
其实,许多专业都一直在冷门和热门之间反复横跳。比如土木,好就业的时候就是热,不好就业的时候就是冷。
但无论是冷是热,都只是一时。随着时代的改变,科技的发展,不同专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
虽然不知道生物科学专业是否还有成为热门的可能,但它脱离天坑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在网上看到有人这样形容科学领域和生物领域的差别:
科学领域是一片废土,有人建立起一个叫“计算机”的据点,在里面修了很多基础设施。而生物学则是一个巨大的废弃军事基地,科研工作者是探索基地的探险家,有人发现了武器、装备、黑科技,从此称霸废土,有人一路前行,一无所得,不知前路。
我想说的是,那些一路前行的工作者,并不是真的一无所得。
他们见到了过往人们从未见过的风景,踏上了全新的土地,在那里为后来人插上了指路的标引。
可能人们不会记得他们的名字,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了什么,但当荒土变绿洲,废弃的军事基地焕发出新的生命的那一天,人们会感恩每一个曾在这条路上勇敢前行的探险家。
是他们,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这个世界;也是他们,正在靠自己的努力,从最根本,最基础的地方,改变我们的世界和生活。
英雄或许无名,但绝对不会平庸。
每日互动
如果有机会你愿意选择“生物”吗?
评论区告诉我~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编程、美术、机器人、科学等素质课程,也有口才、写字、脑力、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还有游学营地喔;
面对 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专升本、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 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 ,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
更多好看的
中国最抗压的“末流211”,这所大学承载着全省高教的希望
爸,你自己看看这像话吗?
大学生期末考试“海底捞”现场,老师:捞不完,根本捞不完
你 “在看”我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