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知青”傅索安,叛逃到前苏联成特工,她的下场如何?
在历史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存在,这些故事背后的人物和背景绝大多数都是有根据存在的。2012年上映的影片《一九四二》,其事件发生背景就是在1942年河南大地大饥荒的时候发生的故事。在电影和电视的普及以来,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就被搬上了荧幕,这些历史人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么是豪杰,要么是英雄,要么就是历史性的大人物。
而本文要说的这个人物非豪杰也非英雄,她虽然有着“美女特务”之称,但她的一生并不光彩,而且还是叛逃出国的一个人,她就是傅索安,她的故事也被搬上了荧幕,在2008年被改为电视剧《狂花凋落》。
傅索安出生于1949年,她出生的那一年正好是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年,那一年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一年,破旧、变化、新生在那一年相继发生,而在傅索安的人生旅程中,各种人生起伏和变化也始终伴随着她。傅索安的家庭背景比较良好,她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在一家科研单位还担任着英语翻译,而她的父亲则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知识氛围并没有熏陶到傅索安,她也没能在父母的期盼中长成一名彬彬有礼勇于承担的青年,相反她的人生充满了逃避。
傅索安的性格比较张扬,并且喜欢惹是生非,这和她清秀美丽的样貌格格不入。在学生时代,傅索安就组织了一个比较庞大的战斗队,这支战斗队这是特殊时期产物,极有领导力的她任队长。可惜的是她并没有正面发挥自己卓越的领导力,而是将领导力发挥到了反面教材上,她个性偏激,有一次在“战斗”中因误打伤一个重要人物震动高层,因这次事件她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而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前,傅索安在学生时代还是很富有领导力的,她的狂热不仅成就了她,也为她的命运转折埋下了伏笔。
在1968年,傅索安响应号召下乡到了黑龙江省的一个村子里,当时的人们饮水比较困难,而且她所在的村子因饮水问题长期与隔壁村有争执和械斗。善于争强好胜的傅索安一听村子里的人为了争夺水源而与隔壁村发生了争执以后,就立马来了劲,不由分说就跑去加入了这场纷争。在争执中,傅索安带领的人与隔壁村发生了激烈的暴力冲突,并且导致了隔壁村五人受伤,其中一个人的眼睛还被打瞎。
这场事件最后闹得沸沸扬扬,成了全国性的新闻。后来在调查中才发现这场械斗的发起者正是看起来漂亮秀气的傅索安。由于事情带来的影响比较严重,因此为了平息这场闹剧,当地工作组召开了批斗大会。
在这场批斗会里,以傅索安为首的几个重要参与械斗的人员都被绑缚到了前台接受大家的言语攻击和责骂,不过这场言语批斗最终仍未能平息民愤,那些激愤的隔壁村民纷纷跳上台来拳打傅索安,到最后傅索安的早已被打得面目全非,这时候她才真正意识到了威胁的渐渐逼近。
为了能够免于后续的批斗和人身攻击,傅索安偷偷制定了出逃路线,并选择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从额尔古纳河逃出了国境,逃到了苏联。当时她的叛逃让不少人惊动,不过这起闹剧始终没有结束。
在苏联,傅索安的日子也并没有好过到哪里,她被苏联工作人员抓住后对她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和酷刑。在经受了各种酷刑后,她又被送去了苏联谍报学院进行训练,严格的训练让傅索安最终成为了一名美女特工,而且她还被受命执行过很多国际任务。在各种任务中,她疲于奔命辗转于世界各地,且先去潜伏到日本台湾等地区进行过活动。但是高强度的训练和工作量,让傅索安的身体落下了很多病根,以至于后来她不得不停掉工作并退居到了苏联的家中养病。
1974年4月,苏联的春天乍暖还寒,饱受疾病困扰的傅索安最后在悔恨交加中自杀,死前她用鲜血在墙上写下了她最后的想法,那是一个“悔”。她的人生短暂而疯狂,却在人生的最后关头能够回头总结自己的人生,也算是为自己逃避的一生画了个句号。
人生一辈子,总会经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有对有错,因此造成的后果也各不一样。傅索安的例子也为世人敲响了警钟,就是在做事的事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太过于冲动,而在做出错事的时候也要及时挽回和悔悟,不要一错再错最后失足成了万古恨。
参考文献:《傅索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